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从数学天才到携程、如家的创业和投资奇人

  文/姜继玲

  前程无忧《人力资本》月刊2007年1月号

  “我如果手里有100元钱,我只会拿出20元用来投资。”风头正劲的风险投资 人沈南鹏(沈南鹏新闻,沈南鹏说吧)说,这种保守的话出自一个似乎以“赌”为生的专业人士,有着不寻常的意味。

  2006年10月25日,如家酒店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沈南鹏等人的创业团队继携程之后,3年内两次带领企业来到纳斯达克上市,两次在纳市敲钟的经历,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

  创造了创业和投资神话的沈南鹏,一直说自己胸无“大志”——他所说的“大志”就是没想过要从政成为高官,从商获得厚禄。他从小惟一的梦想就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做事情,例如最早喜欢的是数学,就希望能从事数学研究。但现实却让他在中国国内还不知道MBA为何物时,选择读MBA;在投行还在国内处于空白期时,开始了从事投资银行的工作。

  外表儒雅内敛的沈南鹏,其背头式发型几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从全国数学竞赛第一名到金融界投资奇才;从个人投资者到机构投资者,沈南鹏和掌控自己的发型一样掌控着自己的成长之路。

  成功运作携程、如家两家上市公司并成功投资了数家公司,现已成为一名纯粹的投资人的沈南鹏,至今还保留着携程、如家的商业计划书,而且现在还经常会去看这些计划书,会对照自己当年的想法,他思索的是如何抑制短处、发挥长处。

  在沈南鹏的创业、投资生涯中,似乎处处埋伏着“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跟其他人比做到最好,“做最好的自己”是很多职业人士成功的最大动力和法宝。这难道也是沈南鹏缔造创业和投资传奇的解释?

  第一部分 从“数学天才”到MBA 放弃优势只为更优

  从做优秀学生到成为投资人,沈南鹏对自己的要求可以用“严苛、完美”来定义。每一个成长的环节上,他的很多选择看起来都是顺势而为,不是严格的计划产物。他懂得放弃,还知道放大优势、弱化劣势,并贯穿在每一个选择的节点。

  少年时期的沈南鹏要求自己在学习上拔尖,曾经把自己的梦想定义在数学领域,想术业有专攻,成为一名数学家。那个时候的沈南鹏,热爱学习,数学成绩优异,拿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海外赛区第一名,这些成绩在中国国内简直就是“数学天才”的代名词。但到了美国留学后,一切都变了样。

  读书,要读到最好

  能把读书做数学题作为乐趣的学生简直就是个异类,学生时代的沈南鹏就是这种异类,其最大的动力来自好胜心和好奇心。

  学生时代沈南鹏是个绝对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小学二、三年纪时就显示出了对于数学的强烈兴趣,做数学题甚至成为沈南鹏少年时期的最大爱好。那个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沈南鹏在参加中考的时候,几门功课的满分是600分,沈南鹏考了594分!从小到大,沈南鹏得到的奖项包括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海外赛区冠军等。

  对于自己中学时的优异成绩,沈南鹏现在甚至有些后怕——担心自己陷入“高分低能”,“在当时中国的考试体制下面都鼓励孩子拿最高的分数,却忽视了书本以外的东西。孩子读书成绩不错,但是能不能适应社会,会不会高分低能,这些都是我对于高分的担忧。”

  当时沈南鹏认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读好书,成为读书最好的学生。从小学迷上数学后,到了中学时代更是很少关心功课以外的东西。为了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沈南鹏每个星期在上海市少年宫数学组花两三个小时参加少年班。“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说你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你有时间的投入必然产生回报。”沈南鹏后来回忆说。

  自己对于数学最在行,就把数学的学习做到了极致,充满“数学天才”光环的少年时代,让沈南鹏毫无意外地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上海交大。

  告别数学,不再“把熟练当成天分”

  沈南鹏在去美国留学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在数学方面有天分,认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可以成为顶尖数学人才。事实证明他错了。

  沈南鹏中学毕业后被保送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毕业之后又选择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原因是想成为数学领域的“牛人”。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后,沈南鹏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数理方面没有特别的天才,数学并不适合自己。“这么多年数学的训练,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便误以为自己能成为数学天才和专家,但这两者并不能划等号。”沈南鹏发现自己的优异数学成绩除了来自于兴趣外,相比那些真正有着数学天分的人,自己在这方面并无优势,自己错“把熟练当成了天分”。正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学习和反思,让沈南鹏发现自己成不了数学领域的佼佼者,因为“牛人”太多的数学系,自己这个中国的中学生数学冠军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选择自己没有优势的行当等于失去了成为顶尖的机会。那个时候的沈南鹏,已经开始接触到美国的商业社会,而1988年出国之前,中国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开放状态,被美国商业社会和华尔街浓厚的投资氛围所影响的沈南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我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原本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数学家。结果却发现即使我没有这个能力,但也可以向其他方向发展,比如说证券、商业等,都是很好的方向。”最终,沈南鹏报考了耶鲁大学MBA。“觉得自己现在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沈南鹏说。那是1990年,那个时候,国内的人还不知道MBA为何物,而数学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恰恰是学习MBA课程的优势条件。

  进入投行,职业发展的初算计

  “入对行”意味着少走弯路,目标清晰,清楚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并把优势强化,劣势转化,是作为一名成功求职者和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在职业发展上做“最好的自己”的基础。

  其实一开始,沈南鹏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所谓的职业规划,只是想着怎样发挥自己有着数学背景的特长,找到一份能让自己最大发挥长处的工作。

  当初沈南鹏从耶鲁商学院毕业时,有两个行业是当时的热门行业,一个是进入咨询业,一个是投行。沈南鹏最终的决定去做投行。因为沈南鹏发现自己的商业经验有限,如果一开始做咨询,没有任何优势,但因为数理训练比较好,这个优势能在需要数据分析和判断的投行得以发挥。1992年,耶鲁大学MBA毕业后的沈南鹏经过五轮面试,以其优异的数理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被花旗银行录取。

  进了花旗银行不等于进了职业保险箱,对于想要完全发挥自己才能的沈南鹏尤其如此。在当时的华尔街,中国人在职业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尤其是在花旗银行这种庞大的组织内,崭露头角更是难上加难。两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历练之后,已经能独当一面的沈南鹏开始为自己寻找机会。

  1994年,大量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因为文化差异,中国人在美国做投行处于弱势,但回到国内,在文化方面反而会有优势。这个时候,沈南鹏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那就是回到中国国内。这次的跳槽非常轻而易举,沈南鹏成为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负责中国区项目的投行专家。

  在大的投资银行中,惟一的弊端是个人成长的缓慢,而往往规模不大的机构反而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了两年后,投行工作经历已经颇为丰富的沈南鹏为了获得更快的成长,转投德意志银行,担任中国资本市场主管。此时,他还不到30岁,是德意志银行亚洲最年轻的董事。

  正是这段投行的经历,让他亲身体验到投资和创业的兴奋点,看到了众多企业的起起落落,同时他也不断地汲取投资的精髓。“只有经历过才能对很多东西做出一个更好的判断。”不仅是对事物,对自己也是如此。

  在投行工作了8年之后,恰逢1999年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沈南鹏在投行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层面的人脉,都向他灌输互联网的思想。看到美国互联网发展得如此火爆,沈南鹏决定创业,投资互联网。

  第二部分 创业,从来不当CEO

  沈南鹏曾经打了一个比方,说假如手里有100块钱做投资,肯定只投20块,绝不会冒险孤注一掷。无论是假设还是实践,沈南鹏的创业之途都是只做风险可控的事情,这和很多创业者有着迥然的差异。例如无论是创办携程还是如家,沈南鹏可以说都是做了最有把握的事情。

  在创业之初,沈南鹏就意识到自己理性有余,激情不足,于是,他找到了三个创业伙伴,梁建章、季琦和范敏。这样的团队组合恰恰能让沈南鹏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花旗和德意志两家银行从业形成的金融资历,对于创业融资和资本运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梁建章曾任Oracle中国咨询部总监,1982年就用电脑写唐诗拿了一个全国计算机竞赛一等奖;季琦创立和管理了多家高科技公司,实际运作经验充足;范敏曾是上海市旅行社总经理,对旅游行业了如指掌。“即便是去上市,这样的团队不用包装,也能经得住投资人的挑剔。”沈南鹏以投资人的眼光说。

  持股最多的创办者,不当CEO

  沈南鹏的两次成功创业历程中,从来没有让自己成为CEO,因为他知道自己不适合。基于的原则还是自己没有优势的事情不去做。

  而且,比不做CEO更理性的是,第一次创业——创办携程时,要抛下德意志银行的中国资本市场主管职位,“除了要实现个人理想,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创业的风险可以控制——如果还想回美国,要在投资银行中找到工作,随时还是可以回去的。”沈南鹏在创业之初已经想好了退路,这和许多孤注一掷创业者有着极大不同。

  至于在创业的实施上,沈南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长是比较擅长宏观策略和资本运作,但也清楚自己缺乏互联网技术和旅游行业的知识,所以找来了当时担任ORACLE 中国技术总监的梁建章和有十几年旅游业从业经验的范敏。

  携程和如家初创时,沈南鹏在个人投资者中持股比例最多,但沈南鹏从来没做过CEO,而在很多的创业公司里,持股最多的创业者一般担任风光十足的CEO职位。但沈南鹏清楚的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主管具体运营的CEO,因此创办携程时他做总裁兼CFO,负责公司的决策、融资、收购兼并、上市等资本运作方面的事务,他的搭档梁建章当时任CEO。梁建章说:“携程的融资完全由他做,我基本上不用操心,因此与一般的CEO相比来说,我在这方面要轻松得多。”

  正是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沈南鹏可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来研究资本运作和创业,为携程的钱找到更好的花法。例如,他可以从携程的业务中发现一些市场机会,并结合自己的感觉进行理性分析。如家或许就是在这种分析下找到的市场机会。这种对于商机的把握和市场数据的理性判断,甚至是天性中的谨慎,都是沈南鹏做好“最好自己”的保证。

  把握商机,适时实践发展眼光

  没有人能否认“天道酬勤”。努力发现商机,努力经营自己的事业,是沈南鹏能在创业阶段做到顶尖创业者的惟一法宝。“如果早三年创办携程,我们可能成先驱了;如果晚三年,我们可能很难成事。”“如家如果早一年创办,可能也就成了先驱。”沈南鹏一直承认眼光和机会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强调,二成靠运气,八成靠努力。

  携程的故事在本刊2005年5月刊的“封面人物”中,通过报道沈南鹏的创业伙伴梁建章做了详细讲述。在缔造了携程这家传奇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后,2006年10月26日,同一个创业团队打造的如家成功登陆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当天就以65%的涨幅位居2006年纳斯达克涨幅的第二名,在不到20天的时间整个涨幅超过100%。

  多数人看到的沈南鹏是上市敲钟时候的光鲜,还有创办的公司上市后暴涨的身家,所有荣耀的背后,其实是时时刻刻保持对于市场和商机的敏感,这才是成为领先者的特质。

  2001年沈南鹏去美国,经过达拉斯,从机场开车到市内,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道路两旁却有多家经济型酒店。一闪而过的风景会被多数人忽略,但身为携程创办人之一的沈南鹏看到了新的商机,“我们看到在中国高档的酒店外资都已经进来了,连锁的酒店占了相当的规模。但低端的酒店里面,一方面很少有连锁的品牌,另外以前那种连锁的招待所,产品和服务都比较差。”沈南鹏说。国内国外的信息一对比,这个时候,沈南鹏发现,利用携程的独特优势资源,可以发展出一块新的业务来,而经济型酒店很有潜力。如家的及时出现自然会受到推崇。

  对于眼光和商机,比如说,携程网从三年前开始的“预留房”服务,目前有上千家酒店为携程网协议保留一定数量的预留房。在洽谈这个条款时,沈南鹏他们并没有期望能马上得到回报。但是其意义却非同一般。它保证了携程网的酒店订房业务在旅游旺季依然能够游刃有余。更是为携程网的长期竞争力或者说携程股票的长期不俗表现加分。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创造新价值,赢得市场和资本

  携程持续在资本市场受追捧,是因为商业模式足够新鲜和具有商业价值;在如家上市后,全球投资者共同提到的,一个是创新的商业模型,第二个是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1999年沈南鹏和他的创业团队创办携程时,市场上并无第二家公司做同样的事情,这是先入为王,靠得是创新的商业模式创造的价值;但2002年创建如家的时候,事实上中国是不缺酒店的,中国的高星级酒店基本上被外国品牌所占领,中国也有十万以上的社会旅馆事业,这个行业本身不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但沈南鹏发现了这个行业的中有一条缝隙:一个在干净、规范、安全和可以承受的价格的酒店产品还不够甚至还很少。这就是新的市场需求,即所谓的商机。

  有了新的市场需求,找到了市场,但是否可以操作?酒店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中国的传统酒店特别是对每一个级别的酒店有非常严格的硬件和产品的规定以及标准。在产品上发现了这种需求以后,沈南鹏和创业团队对产品进行了改革。首先把很多和这一类消费群体不那么紧密联系的功能进行了减法,比如说如家没有豪华的大堂,没有更多的娱乐设施,也没有那么昂贵的餐饮服务;同时也做了加法,比如如何保持在床、卫生、沐浴方面的干净和舒适,特别是针对商务人士主导的市场,运用免费宽带上网的附加值式的服务。可以说用减法和加法让如家对酒店产品进行了创新。

  有了对于具体操作实施的清晰想法后,接下来就是怎样找钱和用钱,毕竟开酒店是一个费钱的行当。擅长精打细算和资金控制的沈南鹏和创业团队想到利用国内一些社会资源——旧物业的资源利用价值。于是从一开始就开辟了租赁物业进行改造,进行酒店的经营,而放弃了或者是绕开了在世界上很常用的购地建店这样一种模式。例如,如家酒店的选址,可以概括为“支线街路内行20米”,这样的酒店临近黄金地段,又避免了与开发商的正面竞争,缓冲了房地产价格飞涨带来的冲击;而且租期长达15年,成本非常确定。

  同时,作为创业团队中最懂得资本运作的人,沈南鹏把风险资金的价值完全发挥出来,让如家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酒店行业引进风险资金的酒店。从效果来看,无论从资金的支持来说,还是风险资金的介入对公司制度和市场化运作机制,都起到了推动和帮助作用。

  在如家上市时间在望之时,做了多个企业个人投资者的沈南鹏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创业者和个人投资者,成为机构投资人的职业计划实现在即。

  第三部分 红杉新起点,纯粹投资人

  2005年9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成立。沈南鹏作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之一,开始了纯粹的投资人职业路程。

  八年的投行工作经历,成功创办两家上市公司,从2002年以来,还作为个人投资者成功投资了多家公司,“我决定做投资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我自认是适合做投资的。而且我喜欢做金融,不喜欢做具体运营,我做投资也是回归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我不做投资人太浪费了。”

  但沈南鹏清楚,成功的创业者是不能与成功的投资者画等号的。从一个创业者向着纯粹的投资人转变,沈南鹏也要做到“最好的自己”,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借势和借人,步入风险投资行当

  沈南鹏的自身背景在投资界来说是一个“被证明过”的成功创业者和投资人,即使在这种背景下做个人投资者,也很难完全发挥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投资人,从长期的职业发展来说,进行机构化运作是必然之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沈南鹏说。在风险投资界,行业竞争体现在品牌上,因为品牌代表着过去的成功和经验。

  选择一个顶尖品牌的投资机构是成为最好的投资人的前提。因为想要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仅仅靠个人品牌显然还是不够的,因为个人投资者同机构投资者相比,前者无论是在资源还是项目运作经验上,都不能同后者相比。

  沈南鹏经过研究对比,最终选择了在美国投资界排名NO.1的红杉投资基金

  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源和经验的优质。风险投资最明显的特征是“风险”,“根本就不存在一点风险都没有的项目,投资人要做的就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即风险是要可以控制的,而收益是巨大的。在美国已经获得成功的风险投资经验,可以为风险控制提供借鉴,不只是在某个项目上,对于基金整体而言,作用也同样明显。这是个人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沈南鹏深有感触。例如投资速度、各个投资时期企业的特征,这是沈南鹏的个人投资生涯中所没有的经验。另外,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决策权归本土团队,这是许多国外投资基金所没有的诱惑力。很多国外投资基金设在国内的机构,最终决策权仍然集中在国外总部,很容易贻误战机。沈南鹏在和张帆创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之前,就决策权本土化已经和红杉总部达成了共识。

  除了机构品牌,人当然更关键。如家和携程的成功,显示了沈南鹏极其善于寻找合作伙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就是沈南鹏职业投资人生涯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有了成功的创业和个人投资经验的沈南鹏找到了颇富投资经验的张帆——德丰杰全球基金原董事。在投资领域上,沈南鹏和张帆之间没有明确具体的分工,但是就两人的背景而言似乎又各有所长:张帆此前的投资经验集中在互联网等IT领域,而沈南鹏的创业经验中消费产业的色彩则要浓厚一些。两人在经验值上的互补,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就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最重要的品牌和人都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投资人。

  利益捆绑责任,追求投资激情

  做一名成功的投资者需要的就是用回报来证明投资的正确性,需要对LP(有限合伙人)负责任,这是一名投资者的基本职业要求。

  为了加强责任感,把自己的职业行为和利益捆绑是更有效的做法。对于外界传言的“沈南鹏投资红杉中国4000万美元”说法,沈南鹏未置可否,但沈南鹏说“每个投资人在决定投一个项目时,都要问一下自己,‘假如这是我的钱,我会投吗?’基金里有了自己的钱之后,换位思考就成了一种必然,同时更是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当然,2亿美元的基金也不可能全是我一个人的钱,那样就变成沈南鹏基金了。而且,GP(普通合伙人)在基金中的投资也不能多到影响基金主要服务LP的目的。”

  从做携程网最大的个人股东开始,沈南鹏就认定跟消费经济相关的企业一定是有发展空间的。因此,一年不到的时间里,红杉中国就投了二十多家公司。红衫中国的投资组合和红杉美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相同的是,时下主流的Web2.0网站等互联网概念,但诸如蔬菜、保险、动画、彩票公司等则是红杉资本没有触及到的领域。

  这意味着沈南鹏在冒险?

  沈南鹏认为,“这恰恰是红杉之所以是红杉的原因:即使有美国如此成功的范本,当它进入一个新市场,仍去挖掘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机会。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下,个人消费品市场慢慢发展起来,而美国的消费品市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成熟,红杉只能专注于科技发展,但在中国,除了技术变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本身也是巨大的机会。只要能创造性地对一个传统行业提供创新,且其模式可以被广泛复制到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市场,就可创造巨大价值。”

  在沈南鹏投下的九个项目中,高德软件(地图软件)、掌信彩通(开发与彩票业相关的软件)、福建利农集团(蔬菜种植)等已经进入或者接近成长期,余下的企业虽然仍处于种子期,但许多人对其前景十分看好。

  “总的来说,风险投资者要乐观、有激情,否则你怎么会面对一个人、一纸计划书就把钱投出去?”理性而严谨的沈南鹏在说到职业上用到了两个充满阳光的词“激情”和“乐观”,“但同时更要非常谨慎,你决定投每个项目的那一刻,都要对这个项目非常非常满意,有丝毫的怀疑就不要去投。”

  第四部分 投资传奇能否继续

  在过去的一年中,沈南鹏的整个红衫中国团队看了1000份计划书,与三四百家企业见了面,投资了二十多家公司,而沈南鹏主导的投资占了9家。这是一种紧张的工作节奏,但沈南鹏似乎乐此不疲力。

  项目的多寡、资金的多寡,甚至于目前最流行的投资名词“商业模式”,都不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成功的要素。投资人本身具有的超前思维和预测能力、天生的孤独者、现实主义者、坚持自己的投资理论或者说是偏执,这四项素质才是成就一个投资人的关键。沈南鹏似乎完全具备了这四项素质。

  但在目前来看,作为投资人,刚刚进入中国一年多的红杉中国,需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作为创始合伙人之一的沈南鹏,要打开红杉中国的品牌知名度,同时还要关注于所投的项目,更是要适应不成熟的投资市场和进行行业的培育。

  别做短期伙伴

  根据记者的观察,沈的个性不像许多城府很深的投资人,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喜欢直截了当的方式,同时因为做过多年的创业团队主导者,主导者意识非常强烈;而张帆是一个有着多年职业经理人经历的成熟投资人,因为想要更多的决策权和发展空间而和沈南鹏一起做红杉中国。一个惯于主导的天生领袖和一个想要自由空间的合伙人,其中的平衡,是需要小心维护的。

  沈南鹏和张帆在“大的判断、利益等方面相当一致”,两人除了经常见面讨论外,双方每看到一个具备一定潜能的项目,都会及时跟对方进行沟通、讨论。经过不断地沟通讨论,两人各自的想法当中也就不断融入了对方的想法。“这种做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最终投资决策时的重大分歧。”

  在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沈南鹏惟一要做的,就是不要打破这种平衡。

  时间和耐力

  投资人需要最基本的性格特点就是谨慎和乐观,但在复杂的中国投资机会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却很难。红杉中国在成立之初也曾经研究过红杉美国的投资记录,结果却并没有发现其18支基金投资的速度和收益率之间有特别明显的特征。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风险可控性更多存在于理论上,尤其在中国的许多行业信息系统还未建立之前?

  红杉资本在自己周围还聚集了一大批顶级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为红杉资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服务。沈南鹏说,“这些LP、投资组合公司、专业机构的基础上成功地构筑起了自己独有的‘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 ’”。但在中国,就缺乏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沈南鹏为了一个项目,甚至不得不自己打电话做调查,咨询相关人士。在很多人认为投资人是一项脑力劳动时,沈南鹏却是把多数的时间花在调查项目出差上,他甚至笑言,“以前是80%的时间呆在办公室,现在是80%的时间在外面跑,要做很多琐碎的事情。”

  新的市场里意味着更大的机会和更多的挑战,“对我来讲,做投资是新的挑战。这个行业的竞争比我想象的要激烈,我觉得在中国做投资比在美国做要辛苦,因为美国的风投领域比较集中——互联网、软件和半导体等,但中国的机会很多,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更多的行业、企业和创业者。”

  想要实现红衫在中国的辉煌,续写红衫的美国传奇或者说是沈南鹏两次创业成功的辉煌,都需要很漫长的路要走,时间和耐力是重要的关口。

  和外界打交道的公关张力

  为了使风险投资价值化,获得高额回报,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促成所投资企业走上市和被并购之路。

  据最新统计,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有300余家,管理资金约500亿元人民币 ,投资项目2000多项。这些项目当中,有多少是最后会被收购或者上市,而让投资人和创业者皆大欢喜的?

  投资基金行业,品牌的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一向精于商机判断和数据分析的沈南鹏,就这样被推到了公众眼前。所以一年多的时间里,曾经低调神秘的沈南鹏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甚至沈南鹏自己都感觉“曝光过度”。在如家上市之后,被媒体关注的频率更是达到了类似于当年马云陈天桥的程度。

  造星、造势和造市是投资人必然要走的路程,这也是沈南鹏不得不为之的选择。对于喜欢在投资领域精耕细作的沈南鹏来说,可能选择一个投资项目,比面对媒体和公众来得简单。

  “做企业真的很难,想把企业变得有名一点,又希望绯闻少一点,但是绯闻少一点知道的人就更少了。”明星经理人唐骏说。

  如今的沈南鹏很难不成为财经类媒体的关注焦点,习惯了做幕后人物,还不善于做秀和包装自己的沈南鹏,该如何扮演好明星投资人角色?

  曾经的成功或许是最大的障碍

  从数学天才少年到MBA,然后就是华尔街的投行职业生涯,再到成功创办携程和如家,职业经理人和成功创业者的角色转换是如此顺利;即使是找合伙人募集风投基金红杉中国,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2亿美元,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过渡又是如此自然,沈南鹏的职业发展历程似乎是一帆风顺的代名词。

  虽然沈南鹏说过创业成功不等于投资成功,而且沈南鹏并不忌讳投资失败,“所有的投资人都不会百投百中。”沈南鹏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行业的风险。

  沈南鹏的专业精深和浸淫投资领域的时间,让我们毫不质疑他的眼光,但过去的成功会不会让沈南鹏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51和49规则”这种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的投资决策规则的玄妙,会有完全不同的投资结果,以平常心对待才是跨越成功的力量。

(责任编辑:悲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梁建章 | 范敏 | 季琦 | 数学 | 创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