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提出鼓励民营资本参股银行之际,一岸之隔的中华商银挤兑事件所凸显的产业金融风险无疑是一记警钟
2007年序幕刚刚拉开,当内地银行业沉浸于股市盛宴之时,海峡对面波澜陡起。1月5日,台湾力霸亚太企业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国力霸及嘉食化向法院申请重整,引发了关系企业中华商业银行3天遭挤兑430亿元(新台币,下同),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亚太地区最为严重的挤兑风波。
| |
老牌台湾企业力霸集团成立于1959年,鼎盛时期拥有5家上市公司,横跨金融、制造、服务及不动产、有线电视及电信事业等领域,号称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是台湾最完备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经营触角遍布全球各地,其影响力更是深入各个阶层。
目前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已宣布正式接管中华商银。据“金管会”称,中华商银调整后净值为负153亿元,其股票已成废纸一张。力霸集团旗下的力华票券也因流动性不足遭“金管会”接管。
据台湾媒体报道,此次暴露出来的力霸集团财务“黑洞”高达3000亿元。力霸集团财务问题已被确定为五大弊情:友联产险以不动产假交易掏空弊案;中华商银违法超贷、低价出售不良债权案;力华票券违法票贴关系企业案;力霸及嘉食化等公司内线交易弊案;亚太固网弊案。
而力霸套取资金手法包括:超贷,关系人贷款,金融内控放水,利用空头公司和人头账户,内线交易。这五大手段交互使用,各关联企业之间财务关系之复杂令检察人员叹为观止,“能掏的都掏了”。
那么力霸集团危机背后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它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掏空预谋已久
力霸集团申请重整后,其动机马上遭到质疑。2006年10月,力霸集团将旗下业绩最好的子公司东森媒体60%的股权卖给美国凯雷,让后者成为外商企业。在上述操作完成之后,力霸和嘉食化才申请重整。
依法律规定,一旦法院同意重整,债权人即丧失求偿权。美林证券分析师马静淑指出,一般都是企业集团早做好了转移掏空、变卖家当之后才申请重整,届时多半已无资产可卖,股东及债权人权益根本无法保障,这类活剧在台湾不知上演过多少次,力霸集团的处理过程十分典型。
检调方称,力霸与嘉食化在出事前董监事质押比率达80%以上,友联产险更高达90%,而中华银最高也达78%。这表示集团的盈亏对家族已无实质影响,其掏空动机路人皆知。
另据台湾媒体报道,2006年9月力霸营运已极为困难,却斥资7000万元向关系人买进亚太固网股票;11月底前,力霸和嘉食化的股价和成交量一直都还疲弱不振,但12月起却连拉五六根涨停板 并爆大量,大股东趁机把持股全部倒货给投资人;12月19日力霸和嘉食化召开董事会,决定申请重整,却拖了5天才公开披露信息,而力霸集团实际负责人王又曾在申请重整的第二天就离开台湾。凡此种种,都显示力霸的财务“黑洞”是早有“预谋”,而并不是经营不力才产生的。
关联交易掏空银行
在力霸集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华商业银行成立于1991年。1989年,台湾开放金融自由化,各大财团纷纷集资设立所属银行。若干新银行对特定企业贷款及资金调度极其宽松,造成银行逾期放款比率偏高,财团银行普遍成为所属财团及其关系企业的“提款机”。中华商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设成功。
1997年,成立仅6年的中华商银顺利上市。此后,力霸集团的实力和涉足领域再度大增。从目前案情进展来看,10年来中华商银俨然是力霸集团的“小金库”。
关系企业,内地通常称为关联方或关联企业。有“双刃剑”之称的关系企业,以其结构性功能优势取胜的同时,也隐藏着侵害中小股东、债权人利益等诸多弊端。台湾地区是世界上少数以成文法形式规定关系企业问题的地区之一,可惜并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台湾关系企业的弊端种类甚多,此次力霸危机则更是涵盖了几乎所有可能的关联交易。
利用集团旗下银行大举借贷。台湾检调已初步查出力霸集团向中华商银贷款的金额高达200亿元以上。力霸集团使用各大型关系企业或以许多专为贷款而成立的人头公司为名,再把不值钱的厂房交叉持股拿去向中华商银质押,最后以超额数倍甚至十倍的离谱估价贷出现金。而中华商银在核贷的过程中,明知担保品不足,却仍不实授信协助集团公司或人头公司顺利取得放款资金,已严重涉嫌违反“银行法”。台湾“银行法”规定,对银行持股3%以上的关系企业,不得实行无担保授信;对持股5%以上的关系企业贷款,应有全额担保。
大量利用空头公司或人头账户作为舞弊工具。空头公司与人头账户除用于借贷,也用在资金出口,以掩护汇钱出境或直接流入私人口袋。检调发现,力霸集团关系企业的子公司多以贸易公司名义申请商业登记,有的七八家公司共享相同的登记地址、员工和一间办公室,且经营的业务也高度重叠,怀疑根本就是空头公司。
此外,检调怀疑,在力霸各种“连带保证人”交易中,王又曾和其妻王金世英自己也以人头身份,成为诸多交易贷款案中的连带保证人。调查组查到数百本人头户,且许多人头户都有大笔资金进出的纪录。调查组怀疑,这些人头户是王又曾家族掏空资金的重要事证。就连王又曾的岳父金水和也怀疑被用来开立人头账户。金水和供称,他在挂名友联产险董事长头衔时,公司印章和董事长执章等相关证件资料都是由王又曾保管,他开户的身份印鉴也被女儿拿去使用,根本不清楚自己有多少个账户。
通过关联交易的不透明、不合理定价,套取现金。检调怀疑力霸集团利用各关系事业的交叉持股,以类似“左手卖给右手”的方式,进行资金大挪移;或者以明显有问题的非常规手段,进行股票换手。例如去年9月,财务吃紧的力霸仍斥资7000万元以每股9.04元的高价买进每股仅值约1.7元的亚太宽频股票8120股,从而将一笔巨款轻易套出。
“金管会”方面还称,去年10月项目金检发现,“中华商银”出售不良资产的程序有问题。虽然形式上符合公开竞标的规定,但可能有勾结资产管理公司,贱卖不良资产,涉嫌掏空中华商银。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华商银在2004年积极出售不良债权,截至2005年5月底,共有7笔将近24亿元不良债权进入由王又曾的儿子辗转成立的翊丰资产管理公司。
在对友联产险假不动产交易案的调查中,检调发现,友联产险付款的方式异常,付款给关系企业,一出手就付出价金的八成,不同于一般买卖房屋过程。检调还发现,1999年友联向程星等十家公司购买桃园的力霸伦敦城,预付7亿余元,但程星是友联监察人,其余九家也是友联员工设立的人头公司。此交易案后因当年“九二一”地震而解约,但友联只回收不到40%的预付款,余款以违约金的方式将资金变相挪移到人头公司。
将上市公司转投资到其他关系企业,再套取转投资。外界对亚太固网经营方式存有很多质疑,例如资本额656亿元却不公开发行。6年来,亚太固网面对这些质疑,始终不为所动。主要就是因为王家或其掌握关系的法人,虽仅占一成股权,但通过“小而多”的未上市关系法人巧妙安排,可掌握亚太固网三分之二董事席位,以及全部五席监事。
据一份关于力霸集团交叉持股的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时,王家在旗下5家上市公司控制的股权在13%至57%不等,但取得的董事和监事席位却高达58%至100%(嘉食化、力霸、友联三家)。这种掌控模式,可说是把“本钱有限,权力无限”发挥到极致。
凸显产业金融模式风险
力霸危机发生之时,恰是中国银监会刚刚明确提出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内地银行之际,力霸危机引发的此次台湾金融风暴无疑将让各方产生特定的联想。
台湾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数个公司经营不善的财务问题,发展成了影响社会至深的中华商银挤兑风暴,其中的关键在于力霸集团与中华商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均掌握在王又曾家族手中。
一直以来,中国内地的金融控股公司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经营型的控股公司,如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了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中银国际和保险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合作成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也可从事投行业务;二是金融型的控股公司,这种以成立控股公司的形式,本身没有经营业务,由下属子公司或控股公司经营,中信、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都已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三是产业型的控股经营公司,说华能、深圳蛇口招商局和其他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大企业,都在金融机构中持有相当大的股份,就形成了产业型的金融控股。
相信3年前德隆一案还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德隆通过参股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和通过关联企业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在短短几年内缔造出资产达400多亿元人民币 的庞大德隆系,最后却因宏观调控造成资金链断裂而轰然倒下。
2004年10月5日,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德隆系总负债高达570亿元人民币,其中金融领域负债340亿元,实业负债230亿元。德隆系控股、参股企业200家左右,其中上市公司5家;德隆系控制和关联的金融机构有7家券商、3家信托投资公司、2家租赁公司、4家城商行、2家保险公司。
而在德隆之后,央行对产业金融的运作模式非常担忧。央行在《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不宜产业集团直接或者间接同时控股多家金融机构。同时,将允许有实力的大金融机构探索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经营。
2006年下半年,银监会向各商业银行发布风险提示,提请商业银行关注关联企业贷款风险的新表现,表明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控制关联交易是防范金融业综合经营风险的核心问题,综合经营监管制度要以控制关联交易为核心,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也要以控制关联交易为核心。而积极探索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准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则是防止内地出现“力霸集团”的强有力保证。
台湾版“安然事件”
1月4日,力霸集团旗下企业中国力霸、嘉食化对外公告遭遇严重财务危机申请重整。消息传出,同系企业中华商银遭遇严重挤兑,台湾“金管会”5日晚间宣布存保接管。另一家力霸集团的关系企业力华票券则因有17亿元新台币的资金缺口,而被“金管会”协调接收。力霸集团其他子公司则将面临供应商信心的考验,财务周转压力加大,整个力霸集团的经营陷入高度的不确定性中。
由中华商银挤兑牵扯出的力霸集团财务丑闻交易手法繁杂,涉及面广泛,以至力霸危机爆发之后,有台湾媒体评论指出,力霸集团案的重要性不亚于台湾的“安然事件”。
台湾当局深恐力霸事件在台湾引发连锁效应,并扩散到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从而变成一场金融风暴。台湾“财政部”、“金管会”和“中央银行 ”的三位主管联名发表紧急声明,向民众做信心喊话,中华商银已由当局接管,各种存款金额不论大小由“国库”全额担保,当局直接控制的四大基金准备了300亿元待命。
为彻查力霸集团财务危机,从1月10日起,台湾动员了百人同步搜索力霸集团相关企业和力霸集团创始人王又曾家族成员的办公室、住所,目前力霸集团已有48人被下令境管。1月15日,台检方通缉力霸集团创始人王又曾,时效达25年。
有意思的是,1月11日,数十名力霸员工忧心生计不保,前往台北力霸集团总部、“行政院”、“立法院”呼吁尊重员工权益,解除对力霸关系企业的资金扣押。
力霸集团创始人王又曾192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8岁就做了老板,从事日用品、棉纱批发生意。1949年王又曾到台湾,开过毛巾厂,也做过舞厅经理。后在他人资助下,接管中国力霸、嘉食化等公司,逐步涉足食品、化纤、不动产、航运仓储、资讯传播、金融等领域,跻身台湾企业领袖之列。
王又曾有“九命怪猫”之称,因力霸集团曾数次陷入危机,但最后都安然峰回路转。但这一回,“九命怪猫”还能安然无恙过关吗?(王春晖/证券市场周刊)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