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对我国采矿业的投资者而言,可谓是悲喜交集的一年。从年初的满怀期待竞相投资采矿业,到年末采矿企业盈利不尽如人意、产品库存大增,过热投资酿造的苦酒,让不少投资者领略了投资风险的滋味。
    最近两年,由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幅攀升,加上2005年全球铜价连创新高、黄金价格持续上涨达到18年之最,真实的市场需求被投机炒作所扭曲,促使我国投资者蜂拥而上,热钱纷纷涌向采矿业,短期内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增长之势难以阻挡。国家统计局各行业城镇投资统计显示,2006年上半年,采矿业完成投资156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6%,增幅高于制造业7个百分点。
    投资采矿业真就捧上了“金饭碗”?现实并不像投资者们预想的那般美妙。事实上,采矿业投资规模的激增确实有效地缓解了国内资源产品的供需矛盾,但这种过快膨胀在给相关行业带来眼前利益的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直观地讲,诸如由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等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由追求利润、疏于管理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由超前投入、畸形发展带来的部分行业潜在产能过剩,等等。进一步探究还可以发现,这种投资失衡和工业上游产品价格的飞涨,又会殃及其他产业。最明显的就是使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对长远发展构成的负面影响将延缓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部分加工产业的竞争能力。
    针对这种不良态势,去年初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原材料开采与加工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旨在抑制投资过热,给投机盲动行为泼冷水。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问题突出的采矿行业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管理,对矿山企业实行更有效的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另一方面,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将一大批矿物原材料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堵住了相关初级产品的出口通道。据海关统计,去年1-11月,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仅为160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由上年同期的22.3%降到1%。
    一年下来,随着宏观调控和潜在产能过剩压力的逐步加大,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采矿业的收益最终让部分投资者大失所望。记者据统计数据进行测算,2006年1-11月,采矿业6个行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7.3%,低于全部工业利润增幅3.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8.7%,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幅33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22.4%,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27.2%,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幅9.1个百分点。以近年来投资者最为看好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为例,去年1-11月,其投资增幅高达76.6%,高于采矿业投资平均增幅50个百分点。然而,到11月末,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应收账款净额增幅和产成品资金增幅却分别达到82.64%和48.83%,比二季度末提升17.85和4.37个百分点。更有甚者,这两项指标已远远超出同期采矿业应收账款净额增长22.4%、产成品资金增长27.2%的平均水平,居39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足以可见这个一度被投资者过分追捧的“含金量最高”的行业,货款清欠压力和产品压库状况相当严重。
    如果说,在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大环境难以把握而盲目跟风投资,不可避免地会蒙受经济损失的话,那么,作为担负宏观调控职责的管理层,对于此类炽热投资的灼伤后果又该做何反思呢?
    我们承认,一年来,政府部门多种调控手段的复合叠加,在采矿业确实收到了为投资降温的疗效。去年1-11月的统计表明,采矿业投资增幅已下降到33.9%,低于年中11.7个百分点,仅比制造业投资增幅高3.8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目前看来,调控的及时性以及调控信号的明确性似乎都值得推敲;而预警不到位、市场反应滞后,也是采矿业投资至今难以减速刹车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采矿业投资数据反映出的是下半年涨幅不算过猛,增速得到了控制,但我们切不可忽略这样一个现实,即下半年的投资增幅是相对于2005年同期指标而言的。正是由于对采矿业的投资曾经历过2005年下半年的狂热加温,才使得2006年下半年的投资涨幅在高基数之上显得“温和”了许多。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投资增长的绝对数据,就会看到真相,下半年的投资规模依然可观。2006年前6个月采矿业完成投资1564.39亿元,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3%,而在调控压力增大的后5个月里,全社会对采矿业的投资仍高达1873.86亿元,总比重继续维持在4.3%。这意味着下半年一些投资者未能接受调控信息。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行为受短期利益驱动带有相当的投机性,往往是利润诱惑越大,投资决策的风险越高,相应的政府调控的驾驭难度也就更大。这就要求管理层超前发送到位的预警信号,并且加大信号强度,让投资者能尽早通过相关信息及数据分析,了解市场行情,认知投资效益,预测投资风险,从而实现正确判断、理智投资。可是,据记者观察,此前来自管理层的相关预警信号并不明确,乃至我们从2006年下半年的企业景气监测调查中,很难找到相关印证。去年三季度,采矿业的生产景气指数为109.0,比二季度下降19.5;产品销售景气指数为109.1,比二季度下降10.9。值得注意的是,采矿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却逆势走高,超过了二季度;且企业家信心指数也达到160.5的高位,比二季度上升了3.0点。到了四季度,采矿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仍继续上升1.1点,达到161.6。这种生产不景气、效益欠佳,投资热情却有增无减的矛盾现象,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调控压力的作用在采矿企业及企业家那里尚未明显奏效。
    看来,在市场经济中,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想使投资行为善始善终,还必须在市场风云变幻中学会观测研读相关信息,理智控制投资风险,进而呵护产业健康成长,最终才能赢得理想的投资收益。(记者 钟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