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民
牛气冲天
“上证指数攻破2000点大关!”去年11月20日那一天,舆论惊呼一片。
“2245点!”25天后,上证指数升至新中国有股市以来最高点。
“2807点!”今年1月9日,沪深股市总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2900点!”1月22日,上证指数再创新高,日成交额超1000亿元,这相当于股市低迷期一个月的成交量,百元股终在阔别5年多后再现。
在被斥为“赌场”、被人们“整体遗忘”了5年之后,风驰电掣般的中国股市重新抓回了众人的眼球。办公室里,银行里,饭桌上,人们到处谈论着股票;文员、售货员、农民甚至小区的看门老大爷,都开始对股票发生了兴趣。在上海安业路的一家证券营业部,本报记者看到电子屏幕下摆满饭盒,很多投资者一天都泡在大厅里。
中国股市去年的涨幅仅次于越南的股市,但在世界成熟市场位居第一,成为去年的全球赢家。这使众多的国际资金争相追捧中国股市,甚至连香港的国企股、红筹股早两年就已经身价倍增。
不过,人们至今还在为这轮牛市的突如其来而疑惑。很少有人知道,衡量中国股市状况的上证指数是如何一再突破人们的想象,如何18个月就从1000点以下跳升到现今2900余点的高峰。
所有人的牛市
在上一轮牛市于2001年崩溃之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一直形同鸡肋。2004年,投资者新开户仅有162.16万户,比2000年减少了八成。社会上也因此有了一句流行语——“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大批国有企业宁愿以低价在香港、纽约发行股票。受益于此,香港国企指数从2000年以来涨了10倍左右。
证券监管决策层两年前还在为股市的持续低迷而忧心忡忡。他们出资数百亿元,拯救那些奄奄一息的国有券商,承诺在2006年底清理掉以往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痼疾,并沉重打击了股市上的一些超级庄家。
这些为股市注入信心的举动在中国股市17年的历史中曾一再发生,但投资者似乎并不相信,那个充斥着内幕交易、庄家和欺诈的股市会因此改观。
证监会于2005年5月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这一改革将终结占中国股市2/3的股份不能流通的历史,但也给市场带来了大量股票释放的担心。市场信心一时严重低落,股指一个月后竟跌到千点以下。
奇怪的是,在风声鹤唳的“黑色6月”之后,股市花了一年多时间,竟慢悠悠地从1000点爬到1800点,紧接着以惊心动魄的速度在3个月后攀至近3000点的高峰。
一个个财富故事开始在街头巷尾流传,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新一轮牛市的来临。
去年10月,银行月度储蓄存款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下降。同月,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比上月增加了2161亿元,同比增长了182.9%。
在去年底的北京,很多人把房产证送到当地的典当行抵押贷款,以便筹集资金进入股市。在广州,去年底人们不再像往常一样提前归还房贷,而是把现金换成了股票。即便是北京郊区种桃的农民,也开始用积蓄买了股票基金。
牛市的火爆气氛激发着所有人的投资热情。此前,由于投资渠道缺乏,人们一般将钱放在银行里或投资于楼市。现在,更多人开始将钱投给了专家炒股的基金公司。仅在去年12月7日一天,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就募集了419亿元。现在,此类基金的规模已经膨胀到8000亿元左右,其中一半的数额是在去年募集的。
中国的开放式基金首次出现是在5年前。受低迷的股市影响,部分基金的净值在2005年已经打到0.80元以下,基金经理们当时不得不笑容可掬地四处奔走,向投资者宣扬自己的投资理念。现在,他们成了被追逐的对象。
曾被喋喋不休讨论着的楼市开始受到冷落,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人民币升值 、加息、两税合并、奥运等等与股市相关的话题。更多的股民开始到处打探内部消息,“消息在熊市 的时候没用,但在牛市的时候,什么消息都有用。”一位从熊市中爬出来的投资者对本报记者说。
牛市是如何到来的?
牛市的到来恍如一桩迷案。谁也不知道背后的推手是谁。
但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在2005年中期这轮牛市启动之前,一个孱弱的几乎丧失融资能力的股市已经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当时,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正进入攻坚时刻,几家国有银行正在筹备上市。但多年火爆的楼市吸纳了过多的银行资金,中国的企业融资也过度依赖着银行系统。股市已很难提供此项服务。
政府当年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但收效不太明显。此时似乎只有激活股市一途,不仅可吸引楼市资金回流,还可减轻银行肩上过重的负担。
一家民间投资团队发现,2005年6月股指达到1000点附近时,中石化、招商银行、万科等几只对指数有决定性作用的权重股,缓慢地引领着大盘走到当年底的1100点。“没有其他的巨额资金进场,熊市的趋势不可能扭转。”这个团队的一位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
在人们的记忆中,上证指数回升到1100点那一刻,正是这轮牛市正式开始的标志。
此后的2006年,在楼市继续遭遇调控的背景下,股市复苏,并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
在强劲的资金支撑下,无论是当年6月恢复新股发行,还是央行加息、政府持续调控楼市,这些利空消息几乎都无法阻挡股市的上升势头。这更加坚定了人们对牛市的预期。
吊诡的是,尽管楼市资金在回流股市,却并没有导致楼价下跌。在2006年上半年,不仅楼市和股市在涨,包括纪念币、纪念邮票、黄金、大宗原材料等资产都在大涨。这客观上印证了流动性资金过剩的观点。
知名经济学专家吴敬琏(吴敬琏新闻)近日指出,“如果没有过度流动性的存在,这样的(牛市)过程是无法持续的。”据吴敬琏分析,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央行票据冲销,即还有6万亿元资金留在市场,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0万亿的热钱在市场上。
在这充裕资金的支撑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两家巨型国有银行先后闪亮登陆中国股市。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以金融股为代表的上证综合指数在短短16个交易日涨幅接近60%,房地产板块、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金融股带动大盘疯涨,一直攀到2807点的指数高峰。
今年1月9日,中国人寿在A股市场融资283亿元,发行价达到了18.88元,市盈率高达90多倍,但上市首日股价竟飙升一倍以上。“中国人寿再好,难道竟值这么多钱?”一位资深投资者困惑地说。
很多研究者发现并一再提醒市场,投资者对这几只大盘股的狂热追捧,使得大盘指数出现了虚假繁荣。据上海一家专业研究机构聚源数据研究所统计,从中国银行上市日计算起,仅十大指标股就为大盘指数贡献了626点。
但即便弄明白了这一点,投资者们还是满怀信心地挤上了这趟牛市快车。对他们极具诱惑的是,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内,国内A股市场已大涨130.4%,沪深两市的地产指数,涨幅均超过300%。
牛市下的中国
越来越多的人在最近走进股市。但在去年年初时,人们还顽固地相信,把钱投到楼市里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去年初,《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方泉在北京大学EMBA班级论坛上和一位身为房地产公司高管的同学打赌:每人拿出100万元,那位同学买一套陆家嘴的房子,方泉买陆家嘴股票。
结果到了去年12月初,陆家嘴的房子跌价,而陆家嘴的股票复权价涨了1.5倍。这位同学随即把投资性的房产卖掉,走进了股市。
不仅是方泉的这位同学,很多人也像他一样离开楼市转战股市。
上海道邦投资公司在这一年将资金全部退出楼市,进入股市满仓操作。“这可能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牛市。”该公司总经理林荣时说。道邦是一家完全由温州资金设立的公司,这家公司曾于2004年开始将5亿资金陆续投入楼市。
1990年代赫赫有名的上海大户“杨百万”也在2005年底回到股市。他曾于2001年从股市撤出,走进楼市。
随着牛市的到来,除了股民数量增多,证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业都变得走俏起来。
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的《今日股市》已经成为当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该节目的主持人左安龙,虽然不够年轻更不够英俊,却是第一财经最红的主持人,拥有着无数的拥趸和粉丝。第一财经是全国惟一的财经新闻专业电视频道。
据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财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茜介绍,该公司有些主持人就是熊市时跳槽而来的证券公司员工。最近,该公司发出“第一财经研究院”的招聘信息,结果第一天就飞来800份简历。
证券行业人员的流动率现在仍然很高,但现在不是他们到处找工作,而是更多的工作来找他们。据光大证券一位分析师透露,私募基金和上市公司都在市场上到处寻找好的基金经理。
“为他们操盘,获得的奖金是非常高的。”这位分析师说。据了解,基金公司经营较好的基金经理一年可以获得500万元以上的奖金,上市公司某些外聘的操盘手有700万元以上的奖金,一些较大规模的私募基金操盘手的奖金则超过了千万元。
伴随牛市而来的,还有那些似曾相识的投机者。据《大连晚报》报道,在基金热卖之时,另一种“地下基金”也开始出现。该报记者调查一个号称“投资8000元30个月后收获40万元”的“瑞士共同基金”,结果发现这个地下基金既没有经国家批准,也没有备案登记。
在最近召开的众人瞩目的第三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等目标。在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已从银行系统接过了更多的重担——中国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的资金,首次超过融资总额的20%。
而在两年前,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由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股市制度等基础建设薄弱,市场不完善,因而造成了近些年来股市持续下跌。”
曾经为救市而忙得焦头烂额的证监会官员最近也气定神闲。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上周日闭幕的全国证券期货工作年会上表示,资本市场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今年证监会将重点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
遍地黄a金的背后
在新股民的眼里,牛气冲天的股市几乎遍地都是黄金。去年,中国股市持股市值排名前50位的自然人已拥有近400亿元的财富,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因持有苏宁电器约2.1亿股股权而成为内地股市中的“股市首富”,持股总市值接近150亿元。至今为止,张近东本人的持股市值增长了约100亿元。
事实上,除了充沛的资金推动之外,中国股市的基本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资委在2005年9月将市值纳入国有上市公司的考核指标之后,加上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宝钢、上港集团等国企纷纷将集团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使上市公司获得了持续增长的能力。
如果以去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来推算全年的净利润总额,这一数字将超过4000亿元,比前年激增了四成之多。
此外,从去年夏天开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将公司经营业绩同管理层利益直接挂钩,显然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在上一轮牛市中,中国股市的市盈率(注:股价与每股盈利之比)高达70倍。而今年的这一数字约为30倍左右。市盈率是衡量股市泡沫的重要指标。
本轮牛市来得疾如旋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去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承认:“现在的市场,乍一看好像很红火,再细看,问题还很多。”
令人心存疑虑的是,中国的1400多家上市公司仍有一半以上属于国有企业,多数企业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大约80家券商基本都属于国有,在连续4年亏损后,政府已投入上百亿元巨资拯救;中国依然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常常会获得优先上市的权利。
很多证券界人士都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这轮牛市提供了基础,股市上涨只是令其规模与经济总量相一致。但摩根士丹利原亚太区总经理谢国忠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反驳说:经济高增长并不一定会导致利润高增长。中国经济是由投资驱动的,资本利用不充分、折旧严重,这是过去大多数中国企业在高增长条件下未能获得高利润的主要原因。
谢国忠对人们追捧基金的现象也表示担忧,他指出:“由于基金管理着巨额资金,因此它们倾向于投资大公司,从而其业绩表现与大市紧密相关。如果相信它们能够走赢市场并总是赚钱,那就错了。”
“在一轮牛市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公共资金会大量进入股市,这些钱通常是无人负责的。”《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一书作者袁剑说。上一轮牛市就是如此,大量公共资源被券商、国有银行、国有上市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裹挟进股市。在一轮牛市结束后,此类资金大部分人间蒸发。
证监会的最新举动也印证了市场对牛市泡沫的担心。一周前,证监会已推迟批准数只共同基金的发行,以减缓大规模投资资金向股市的流入。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首席亚洲事务评论员居伊·德·容凯尔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历数了中国股市的种种隐患之后,也没敢对中国股市的未来轻易下结论。
牛市的狂热仍在持续。在最近的一天,本报记者走进上海金陵路的光大证券营业厅里,发现几十个大户室座无虚席。“现在进一个大户室最低资本是100万元,但就算你有了100万也只能排队等。”光大证券一位姓施的分析师说。
现在只有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才记得,就在这家营业厅的大户室里,一年多前大家还在神情黯淡地搓着麻将。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