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股市“钢铁股”那样的火爆,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显得波澜不惊的国内钢材市场,刚入新年就掀起一股“涨价风浪”。钢材作为“工业粮食”素被称作宏观经济“风向标”。这个风向标又转起来了,不能不让人密切关注。
“拉锯”之后的涨价
据记者在上海各大钢材市场的了解,钢价几乎是普涨的行情。热轧卷板涨幅最大,从最低时吨价3500元左右已涨到4050元,涨幅超过10%。其他如冷轧板、中厚板、建筑钢材、大中型材等主要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从“钢之家”咨询公司的市场即时信息来看,国内主要钢材市场几乎都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北京市场的螺纹钢吨价比上海还高出100多元。中南、东北市场一些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涨幅也不低。
上海“我的钢铁”资深分析师贾良群认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钢价就在做“拉锯战”,表面上看“波澜不惊”,但暗地里却在“斗争”。到了新年元旦一开市,“憋”着的钢价就开始上涨。
据他的分析,“总体经济增长态势摆在那里,房地产投资调控力度正在加大,但绝对量不可能一下子就跌下来”。钢材需求有三成至四成是来自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这一块“刚性需求”要根本改变还有一个过程。
此外,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为钢市进行“需求托底”。贾良群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机电产品在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50%是一个“重要信号”,大量钢材由此顺利消化。
还有,包括北京奥运项目在内的北方地区工程“开得很猛”。从区域经济 发展态势来看,从前期的珠三角开发,再到中期的长三角发展,现在又增添了北方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实质性启动。“国内钢材市场的需求基础依然较为稳固。”贾良群说。
产能过剩 :“戴帽”还是“摘帽” 钢价上涨后,对钢铁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又起。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产能过剩典型的钢铁业,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产业主线”,只是被一些市场因素“掩盖”着,显得模糊不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钢铁业将会长期在大起大落的“轮回”中积累更深的矛盾。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不能成为一顶“戴”在钢铁业头上固定不变的“帽子”。在产能过剩的“紧箍咒”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产业无法发展。而且,就在产能过剩的这顶“帽子”下,生产了这么多钢“也都卖掉了”,钢厂日子也很好过。持此观点者强烈要求为钢铁业“摘帽”。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首先应当看到钢铁业近年来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 已转向负增长,这初步表明钢铁业后续产能增长将趋缓;河北等省份已公布淘汰落后产能的时间表和具体目录,表明结构调整已有实质性步骤;宝钢、鞍钢、沙钢等各类钢企品种结构调整步子在加快,品种钢比例不断上升;钢铁业投资正向提升附加值的轧钢等后道工序集中,表明投资结构也在趋向合理。
但是产能过剩问题还是不能小视。根本原因是中国钢铁业整合尚未取得全局性突破;上一轮产能扩张的“后遗症”还处在消除梳理的起步阶段;产业集中度偏低导致的企业不理性市场行为还普遍存在,在这轮钢价上涨过程中,就有不少中间商“互搬砖头,抬高价格”。
“没有一只大手压一压,随时都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资深分析师贾良群说,钢铁业的发展应该是“控温不熄火”。 最大“变数”是出口
目前钢市最大的“变数”是出口。上海香山钢材市场分析人士包斯文说,如果出口有变,市场就将洗牌。钢材经销商的前景就取决于出口市场的变化。
据海关统计,去年中国出口钢材4301万吨,同比增长1倍以上;出口钢坯904万吨,同比增长27.9%。而进口钢材和钢坯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包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人士都认为这样的出口势头“过猛”了,对今后没有好处。
钢材出口已成“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国内外价差等多种因素,“中国供应”在国际钢材市场上初步占据一席之地,而且短期内“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替代”;但另一方面,国内钢厂过多依赖出口市场释放产能压力,不少企业“先出口后内供”,造成国内资源紧张涨价;国外出口增量过大、报价不稳,贸易摩擦“系数”上升。据悉,美国与欧盟都已要求与中国相关部门讨论中国钢材出口问题。
中国政府的政策其实十分明确,不鼓励耗能、污染、低效益的初级钢铁产品出口。
去年钢材出口退税率已从11%降至8%,市场普遍预期退税率还会继续下调。钢坯等初级产品更是加征了出口关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启动出口预警机制,要求国内企业有序出口,完善出口结构。
市场人士说,国内钢厂“应该警醒了”,不要彻底堵死出口这条路,趁早主动调整。否则中国钢材市场被动进入变局,“前景就说不清楚了”。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