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牛到熊、从熊到牛的直线起落,让股民付出了上万亿元的代价,却没有让有关部门学会如何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权贵又在重演从银行掏钱、在股市赚钱的风险转嫁游戏。
牛市 大好,在持续的“赚钱效应”刺激下,交易量剧增,近日屡屡传出银行对多家证券公司的数据交易结算系统瘫痪的消息。
事实上,银监会是在去年最后一天发出《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算是给去年牛市画上了一个还算清醒的句号。通知规定,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若发现挪用贷款买卖股票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贷款。还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对证券公司融资的风险管理,有效建立银行与证券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利益饕餮者饱餐之后才弥补信贷之门,不仅给人“正月十五拜年晚半拍”之饥,让民众更为担忧的还有以下几种可能:首先,晚半拍的监管无疑给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权贵留下了巨大的获利空间和时间,有关部门或者金融机构是否与特权阶层猫鼠同眠,甚至监守自盗。其次,政府出台通知是否在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再次,被认为经历上市与市场、新会计准则洗礼的国内金融机构,其风险控制系统是否仍然中看不中用,禁不住牛市泡沫的些微诱惑。上述三种猜想,哪一种都暴露出国内监管与金融机构的根本弊病。
当然,黄金十年之说刚刚开张,此时关闸总比常放不关要好。但闸门真的能关上吗?问题的真相在于,所谓信贷直接入股,不过是信贷特权阶层将银行的资金通过股市洗钱 之后,成为自己的厚利,这个诱惑无可抵挡,尤其在银行信贷裸陈于金融权贵面前的时候。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信贷资金违规入市手法起底”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这是“一场集体的狂欢”,提示了几类容易获得贷款进入股市的人群,银行分行就对VIP个人客户提高了贷款额度,如政府机构或事业机构官员,局级可贷到80万元,处级40万,一般员工也可贷款20万元到30万元不等。这些贷款通过不限用途的综合消费贷款项下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项下进行。而一些银行的内部员工也可以轻松拿到贷款,工作几年的老员工,随便一个名目就能拿到几十万元,根本不管具体用途,多数挪作炒股。除此两种方式外,通过信用卡透支取现、利用部分银行“加按揭”或“循环贷”等创新授信业务、包括保单质押在内的贷款,以及透过典当行进行融资等进行炒股也大有人在。不仅如此,有关系的机构客户也能从该行获得贷款。目前,银行的信贷风险预防只是在贷前,至于贷款到了哪里,做了什么,银行则难以防止。
这些方式与前一轮沸腾牛市的资金大挪移相比,还算小巫见大巫,却反映出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人为泡沫叠加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治。通过资金泡沫,牛市收益轻而易举地被可以轻松贷到款的金融权贵收割,而这些人往往也是股市的主导者,可以享受在新股申购等方面享受种种优惠政策。可以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从许多案例来看,银行很多时候扮演了一个权贵资金输送链的角色,得利是权贵的,一旦祸延全局,则是中小股民甚至是全体纳税人的巨额损失。股市与楼市一旦成为权贵的狂欢,离市场的目标也就相差万里之遥了。
银监会的监管通知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但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一是贷款风险非全程管理,二是金融机构的内部人士利益有时就从违规而来,内在激励如此之大,绝不会轻易收手。监管部门尽快地走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上市成功的狂欢,从赶英超美的幻觉中醒过来,从基本的风险控制流程、风险分类的严控机制着手,一项项进行整改。否则,银行与股市、楼市互生泡沫、互添风险的恶性循环则难以制止。
权贵的资金腾挪游戏已经让中国的资本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管理层虽然费尽心力清理券商、攻打上市公司清欠账战役,只要一声牛市的鼓点,中国的金融机构就重又陷入原始的疯狂。袁剑认为,上一轮熊市 ,就是被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强制性的金融支持以及野蛮的财富再分配掏空之后的一个空壳。当大量的财富已经顺利出局的时候,留给中国股市的惟一结局就只能是熊市。旧疮犹在,新一轮的财富分配游戏再起,此时不严加监管,利益收割完毕之后,必将是公共财富的一轮新的损失。到那时,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到哪儿去寻找栖息之地?
(责任编辑:崔宇)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