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赶不快的消费"马车" 2007扩大消费金钥匙在哪里

  编者按:在驶入新一年经济航道之时,“中国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面对的消费问题再一次凸显:消费与投资、净出口等相比,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处于下降通道。在“高投资、高增长”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消费增长乏力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协调平稳发展的突出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7年工作时指出。消费问题症结何在?扩大消费的金钥匙到底在哪里?是该进行系统调查反思的时候了。

  直面消费力疲软的三大“中国特色因素”

  ──《2007年,扩大消费的金钥匙在哪里》(之一)

  赶不快的消费“马车”

  与我国难以抑制的投资热情相比,消费“马车”屡经刺激却连年呈现疲态,投资与消费增长明显失调,这一问题竟已困扰中国经济十余年。

  半月谈最近组织的扩大消费问题小分队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国消费问题可谓错综复杂:一方面,消费的绝对量一直处于上升通道,199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额只有11365亿元,2005年为96714亿元,但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近5年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消费水平伴随百姓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由184元攀升到了5434元,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消费升级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住房、汽车、通讯、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扩大的过程中,有力拉动了房地产、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但居民普遍感觉生存越来越“贵”,消费力疲软,不敢、不愿、不能消费的问题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对半月谈记者说,从国际经验看,大国经济都是以国内需求为主,对外部需求依赖过多,会给本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且也不利于协调与他国的贸易关系。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为历史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率已经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6年的约37%。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仍旧突出,2006年的投资增速仍处高位,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而消费仅为35.7%。

  凭着国际需求对国内需求的“替补”,中国维持了高水平的外贸和出口,消化了产能的过剩,带来了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如果最根本的经济结构矛盾不能缓解,新一轮经济升温无疑加重原有的矛盾。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国民经济必须从“外需依赖型”转向“内需扩大型”,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然而,一年来启动消费、经济转型似乎异常艰难,内需不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刺激消费政府屡施“强心针”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北京、陕西、四川等地采访发现,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但居民普遍认为目前生存越来越“贵”。这意味着,虽然国人越来越“富”,但消费力却在不断缩水。

  事实上,为了提升消费者信心指数,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刺激消费注入了一剂剂“强心针”:

  ———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可喜进展。虽然目前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966万人,与我国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覆盖面仍然较窄,但令百姓宽慰的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此举将给中国百姓送出一颗“定心丸”。

  ──旨在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分配体制改革风生水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分配体制改革“补低、扩中、调高”的策略,一些政策已陆续推出。以“补低”为例,城镇方面,在多次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待遇政策,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农村方面,通过实施“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有较多现实困难的“调高”,相关举措也已出台或正在酝酿,个税实行自行纳税申报正是其中一例。2007年,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以民生为取向,研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推行长假制度等一系列动作,助推了消费结构升级,引旺我国节假日消费市场。

  专家把脉我国“消费不足”真实病因

  刺激消费政策在经济社会转型、投资快速增长等因素作用下,成效仍不明显。我国“消费不足”的顽症内在病因究竟为何?

  2007年1月8日,半月谈组织召开的扩大消费问题专家座谈会指出,“高投资、高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劳动力价值的长期压抑、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与过度市场化并存,这三方面构成我国消费问题的“中国特色因素”,冲抵了以往刺激消费政策的正面效应。

  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深入反思。张立群研究员指出,1995年以后,我国消费需求增长慢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导致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并间接传导到原材料、基础产业方面,导致普遍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偏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唐钧研究员指出,70%的外贸依存度,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生存型社会过渡到发展型社会,中国社会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个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我们要继续发展,原来的发展驱动力是脱贫,今后的驱动力应该是消费。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认为,在产品相对过剩时代,消费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是有足够力量形成与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并驾齐驱的另一种资本———消费资本。

  对劳动力价值的长期压抑,导致中国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产业工人的消费力却最为疲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教授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下降,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资本回报率比劳动力回报率高,并进一步导致工人的收入偏低,从而导致中国消费增长缓慢。张立群研究员指出,努力支持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除了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坚持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外,还要力争在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工资。

  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令消费者在掏腰包时难解后顾之忧。我国目前供给的公共物品太少,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出现“过度市场化”,本应是纳税人享受的服务成了百姓压抑即期消费攒钱购买的“稀缺消费品”。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坦言,在社会保障存在诸多漏洞的现状中,老百姓如履薄冰,相当多的消费者对未来支出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推动公共事业加速发展,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差异。(李舒 储国强 周俏春)

  谁透支了国人的消费力

  ———《2007年,扩大消费的金钥匙在哪里》(之二)

  “高房价让我家三代人都成了‘房奴’”,去年刚从外地调入北京某事业单位的罗先生提起消费直摇头,“我调入北京后,贷款在单位附近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期房,首付由父母出,贷了30年,等我儿子工作了,也要帮我还贷。目前房子还没有竣工,还得租房住,每月我的工资奖金还不够还贷款、付房租,剩下部分只能由父母贴补。房贷的压力使得我不敢谈消费。”

  罗先生只是当前许多消费力被透支的城乡居民的一个缩影。在持续上涨的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压力下,在随处可见的消费“陷阱”包围中,在生存焦虑恶化着消费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多数普通百姓只有捂紧“钱袋子”,盘算着如何维持今后的日子。

  新“三座大山”挤占消费预期

  有“三大提款机”之称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近年来,在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居住等项目的支出过快增长,大幅挤占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使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等项目的支出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不少老百姓对新“三座大山”产生了强烈的支出消费预期,影响了整体消费需求。

  西安市一位国企职工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夫妻俩当了十几年工人,每月收入加起来才2000多元,孩子马上就要读初中,光进校“择校费”就要一两万元,以后高中、大学花钱更多,现在哪敢乱花一分钱?

  近年来居民教育支出猛增,教育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迅速扩大,加上司空见惯的“择校费”、“赞助费”,以及屡禁不止的不合理收费,学生家长负担越来越沉重,教育费用与居民承受能力矛盾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中,教育收费的改革使得收费标准提高,不少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据测算,目前我国大学学费和住宿费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以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在基础教育中,虽然我国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但子女教育支出仍是城乡居民家庭的沉重负担。

  持续、非理性上涨的房价水平与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背离,使越来越多的购房族被迫背上沉重的房贷。近几年,关于房市的调控措施一再出台,但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仍持续上涨。目前城镇居民收入中有1/4的比重被用于购买住房,越来越多的购房族承受着巨大的还款压力和精神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唐钧研究员指出,虚高的房价抑制了居民正常、健康的社会投资和消费,透支了居民的未来消费。

  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也制约着老百姓的消费支出。重庆籍在京打工的王女士,去年9月生小孩,因为早产,做手术加孩子的养护费用尽了她和丈夫这几年打工所有积蓄,还借了1万多元。王女士说,出外打工最怕的不是生活苦、工作累,而是生病上医院。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日益上涨的医疗收费,已经超过许多市民的承受能力。卫生部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在农村这种情况更是突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张孝德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有明显欠缺,除了医疗保险没有落实外,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过低,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患者不堪重负。

  “老百姓本来钱就少,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就更舍不得花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分析:“我国居民储蓄量一直上涨,就是因为人们只能自己给自己保障,不敢消费。”

  消费环境不佳影响消费潜力“释放”

  近几年,我国市场上消费环境缺乏诚信和竞争无序化等问题日渐凸显,一些销售者和生产者采取虚假宣传、设计陷阱、偷换概念、隐瞒真情、混淆标准等手段,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消费者对现实消费的不良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即期消费,“有钱不想花”的心态将限制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进而影响居民消费额的扩大。

  西安市退休教师严发海去年以来遭遇了一件让他忧心如焚的大事──花光他一生积蓄购买的经济适用房成了“烂尾楼”。这项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购房的政府民心工程,竟成了卷走这些低收入家庭血汗钱的罪魁祸首,成为群众伤心、政府操心的“闹心工程”。

  据了解,“唐都温泉花园”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是西安市2003年立项的安居民心工程,也是莲湖区政府的重点安民项目。小区由六栋多层、四栋小高层和两栋高层组成,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共1235户。前年底开发商柳奎尧突然死亡,不仅已完工的砖混多层和小高层房子后续工程停建,连主要楼盘两栋高层也已停建,至今都没有复工。严发海说,他买房子共花去了31万多元。由于这些业主大多是附近收入较低的国有企业职工,许多人一辈子的血汗钱都砸在这座“烂尾楼”上了。

  在许多行业,消费者仍是被动消费、任人宰割。陕西渭南市消费者宋立明买手机卡时竟遭遇一件怪事。他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先后为亲属购买了3张联通手机卡,没想到3张卡都莫名其妙产生了包月信息费,其中1张卡还没用也被订制了5个包月的信息费共13元。联通工作人员解释,这应该是“二次利用卡”,可能是前面用户订制的。

  消费环境的恶劣使许多人都不愿消费。在西安某银行工作的薛诚说,现在买东西总感觉骗人的多、陷阱多,真是折腾不起,有钱也不想花。去年他通过电视购物买了一套治脱发的产品,商家称两月见效无效退款,但最后一点效果也没有,到公司兑现退款承诺时根本不可能。还有他过去常去商场参与“买200元返100元”之类的促销活动,后来被商家“套牢”折腾几次,现在再也不想占这种“便宜”了。

  生存焦虑抑制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意愿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在强烈的生存焦虑中,不仅是低收入、无社会保障人群无力消费,许多钱挣得并不少、具备较强消费力的公务员、城市白领、私企业主等中等收入阶层也不敢、不愿消费。

  在西安市政府部门工作的贾玲女士说:“虽然我们周围的人收入都比以前高了,但消费还是慎之又慎,瞻前顾后。”

  今年33岁的北京市民赵忆供职于某金融企业,有着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每月近万元的收入,但他并没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当半月谈记者问他认为自己是否属于“中等收入阶层”,他苦笑说:“我这点工资,除了支付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费用之外,还得养车、养房、给父母赡养费、给孩子存教育基金,每月下来所剩无几。”他告诉记者,在公司上班总要穿西装,可一套西装动辄一两千元,他几年都没舍得买一套,身上这件都磨亮了。

  28岁的刘晓斌现在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不再旅游,不再随意逛街购物,尽可能减少朋友聚会,甚至告别了他过去最喜欢的泡吧生活。在西安高新区工作的这位白领“小资”以前的生活远比现在丰富多彩。但刘晓斌自从2005年购买房子后,钱袋子一下了“紧”起来,他不仅花光了工作4年的所有积蓄,还欠上了银行20万元贷款。虽然他一年收入近7万元,是西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多,但他现在仍不得不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谁知道以后过日子还会不会有用大钱的事?我现在只能是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蓝领的生活。”刘晓斌自嘲。(储国强 李舒 周俏春)

  三把金钥匙打开消费之门

  ———《2007年,扩大消费的金钥匙在哪里》(之三)

  以往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常常把眼睛盯住老百姓的钱包,试图以降低储蓄利率撬动国民消费热情。事实证明,这种“舶来”的刺激消费政策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刷新纪录、已经突破16万亿元的人民币储蓄就是明证。

  扩大消费,何处寻找金钥匙?在半月谈组织的扩大消费问题专家座谈会上,一个共识就是:要想解决中国消费问题,必须真正找到消费问题“中国特色”的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和扩大消费的政策。要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持久动力,当务之急不是让国民进一步“挥霍”所拥有的消费力,而是涵养消费力:只有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三方面做足文章,三把金钥匙共同发力,才能让疲弱经年的消费“马车”振作起来。

  第一把钥匙:增强消费能力,让长期被压抑的劳动力价值回归本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专家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 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教授提出,扩大消费,一定要让最具消费意愿的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工资涨上去。如果加上在农村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的农民,中国有2亿多的农民从事第二产业,而他们的工资是平均800元,远低于城镇工人1500元的水平。我国农民工的工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明显增长,在今天的许多城市,800元基本是一个生存吃饭的钱。在工会建设迟缓的情况下,目前农民工在资本面前完全处于弱势,没有办法为自己提升工资,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再过5到10年工资水平也上不去,这将大大影响这一群体消费潜力的释放。

  “扩大就业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分享机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说。就业的目标与GDP的增长应该是一致的,更多人就业了,收入增加了,消费才能增长。在当前就业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使得投资和产业的增长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第二把钥匙:改善消费预期,社会事业须还原公共服务本色。

  十几亿人的整体性高储蓄倾向一定是理性的选择,因为人们对未来并不乐观,为未来积蓄购买力。“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而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延中说,当前扩大消费,除了提高消费者收入外,要关注非收入因素,要致力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住房、教育、医疗主要属于社会发展领域,不能强调盈利性,否则,居民就要为社会发展付出额外的代价。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这些社会发展领域增加公平性。包括电信业等服务业,在降价后,政府的责任是把调控机制建立起来,弥补市场缺陷。

  “可以试着用一个大的思路去搞社会保障,走一个内涵发展的道路,打一套组合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唐钧研究员提出,我们现在可以把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基金合起来,学习新加坡的经验,把养老保险存下来的钱作为住房公积金,把个人账户变为个人发展账户,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例如,一个人20岁参加工作,25岁结婚需要买房子,先贷款,孩子出生以后,20年还房子钱,等孩子上学,又可以贷款给孩子上学。如果你不还钱,可能影响到你养老的问题,这样把所有麻烦的问题用一个基金解决。

  第三把钥匙:提高消费意愿,需去除妨碍消费环境的“不和谐音”。

  王小广提出,对当前强化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房地产业,应抑制其发展。房子本应是消费品,但目前其投资性需求被人为扩大,地方政府以其增加GDP,老百姓以其增加财富,赚的是别的消费者的钱,住房挤占了其他方面的消费。而且今天,房子又已经成为阻碍农民工进城的最主要原因,拖累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邱建国认为,应完善消费环境,推动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此外,专家提出,培养一种新的消费偏好,比如鼓励经济型轿车在家庭普及,对扩大消费可以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促进汽车消费,可以带动餐饮、旅游等许多相关消费领域。在促进服务业的增长方面,应该想办法让价格降低,提高服务质量。(李舒 储国强 周俏春)

  “我消费故我在”:最具消费力新人群引领消费文化变迁

  ──《2007年,扩大消费的金钥匙在哪里》(之四)

  正在崛起的消费新军团

  中国人喜欢用“会不会过日子”来评价一个人精打细算的能力,即使做不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起码要不欠钱。可如今,主流消费理念已经演变成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8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来,“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悄然流行,城市“负翁”已经成为发动消费引擎的主力军。

  罗锐是成都沙河边上一座新开楼盘的售楼员,接触过许多适婚年龄前来购房的年轻夫妇。“很多小两口手挽着手,一来就希望我们介绍户型好、朝向佳的房子,做‘房奴’的痛苦只在希望销售人员打折的时候喊喊,签合同、交首付的时候那真是挺爽快的。”

  半月谈记者在售楼处采访时,恰好遇到一位摇到房号的年轻男孩小彭。小彭兴奋地掏出手机给未婚妻报喜,并约好一块去吃“必胜客”再看场电影庆祝。小彭对记者说:“我和她的月收入加起来7000元左右,我们不想像父母一样到退休才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小房子,首付和装修 不够的话,我们都做好了借贷的准备,用明天的钱提前享受今天的生活。”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指出,我国近1亿独生子女目前大多已进入30年龄段,他们参加工作五六年,对未来充满信心,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消费的生力军。

  对于社会上“负翁”、“都市新贫族”的提法,年轻的消费者们并不在意。供职天津一家媒体的小张月薪4000多元,工作没几年就在天津的一处黄金地段花40多万元买了一套房,还与女友合买了一辆小轿车。当上了“负翁”,小张认为很值得,现代人工作就要拼命工作,享受也要尽情享受,而且有压力也不是坏事,毕竟人无压力轻飘飘嘛。

  较之城市独生子女强烈的消费意愿,“二代农民工”即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消费能力也不可小觑。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进城务工者在我国约有1.2亿,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一庞大的群体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城市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特别是部分农民工的子女,在服装、餐饮、通讯产品等方面的消费理念都已经与城市对接,在无形中聚合成一支新消费军团。

  在成都手机商店集中的泰升路,每天都有三三两两收购旧手机的小贩。做这一行已经3年多的小贩金某透露,现在不少20出头的年轻男女经常光顾他们生意,因为随父母来成都务工不少年头,不仔细听说话口音,和成都本地人没太大区别。他们很少购买价格过高的功能型手机,但是,如果手机外观磨花了或是发短信的键不灵光了,就会挺大方地更新换代。

  在广西横县、灵川等县,摩托车卖得特别红火。街上随处可见留着时髦发型的年轻男孩开着新款的摩托车,后座上坐着漂亮的小姑娘,飞驰而过时留下欢声笑语。19岁的灵川小伙子莫强说:“在外打工挣了些钱,加上父母资助的钱,首要考虑的就是买辆新摩托车兜兜风,然后再努力存钱盖房子。我们也有自己的车房梦想。”

  高达600亿元的零花钱背后,是已经崛起的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群体。这一来自麦肯锡公司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年儿童消费已逐步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成都市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叶小惠最近“遭遇”了13岁儿子的“下马威”。前不久儿子说要一双耐克鞋,叶小惠想着儿子踢球特别费鞋,就到批发市场给儿子买了双仿冒耐克鞋,没想到儿子只穿了一上午就气冲冲地回来指着鞋上的“斜钩”标志说:“妈妈你骗人,我们同学一看这个钩钩就知道这是假耐克!”看到儿子气得饭也不吃,叶小惠只有当天中午就陪儿子到专卖店买了一双800多元的正宗耐克鞋,再补上一张正版的超女张靓颖专辑才算“摆平”此事。

  有着同样体验的家长远不止叶小惠一人,平时的洋快餐、品牌服装、价格节节攀升的文具用品,同学间的人情往来,不少家庭中夫妇两人的消费也没有孩子多。特别是近年格外火爆的超女等选秀节目,成为许多青少年最钟爱的娱乐消费。

  消费新一代频频刷新消费热点、消费方式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已经升级:由过去“一件新衣穿三年”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注重教育、社会保障的发展型消费和热衷时尚、运动、旅游、社交等的享受型消费。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喜欢流行时尚、对新鲜事物敏感,是新一代区别于父辈们的明显特征之一。虽然杨杨的妈妈经常忆苦思甜,时常回忆说家里原来那台熊猫电视机一用就是15年,但这挡不住杨杨这个数码产品爱好者追逐时尚节拍的步伐:看到最近播放的吴彦祖拍的广告“我的DV是佳能的”,他就打算到商场买个新款佳能DV。从随身听、CD机到MP3,从掌上游戏机、电子宠物到PDA,新一代正在把自己装备为时尚现代的电子生物。即使是家电、家居装修、私家车等耐用消费品,也要追求时尚化,过去那种一直把家电用到报废、装修挺到过时的家庭越来越少了。

  消费新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快,对新的消费方式,他们最先以实际行动投赞成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网上购物,“拼客”等全新的消费方式正流行开来。在成都一家保健品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江涛,自从成为“拼客”后,一到周五心情就特别好,因为他在网上参加的“菜菜子美食团”每周五都要组织大家凑在一块品尝美食。十多个年轻人采用AA制的拼吃方式过周末,既过了嘴瘾,摊下来花费也不高。拼车、拼房、拼卡、拼购、拼学……“拼客”一族把节约这一传统美德演绎成了时尚的消费方式。

  消费文化变迁:有关快乐,有关环保,有关慈善

  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多棱镜中,消费文化折射出的光芒是多彩的,快乐、环保、慈善就是当前正在变迁中的消费文化的几抹亮色。

  在桂林著名的旅游景点阳朔西街上,处处徜徉着在消费中寻找快乐的年轻一族。“我消费故我在”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在消费中体会人生存在的真实写照。网友“花花猫”去年就从家乡西安搬到西街长住了,她说:“我可以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地当几个月健身教练,存点钱然后就到西街晒太阳。我觉得人如果为了谋生而工作,真是苦不堪言,最佳境界是为了兴趣而工作,为了内心追求的生活模式而工作。”

  与众多收入不菲的“月光族”花钱买快乐的冲动消费相比,北京姑娘肖珊珊以超前的理财眼光为自己消费快乐:她没有把房子买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而是直奔丽江买了一套房子。她告诉记者,此举绝不是一时冲动,事先仔细咨询过理财师,这种新的旅游地购房模式只要选择得当,将来既宜居也好出租,特别是等以后年纪大了会成为养老的存钱罐、度假的安乐窝。

  绿色消费是近年勃兴的环保意识在消费领域的体现。新兴的绿色消费倡导节约资源和能源,许多消费者乐于身体力行。在成都家乐福超市,半月谈记者看到,虽然付款时需要额外花费3元购买一个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购物袋,但几个标有绿色环保 收银台的柜台前都排了不少市民。一位市民对记者说:“绿色消费不仅仅是买什么,也是一种义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慈善消费作为一种便利的平民慈善渠道,也正在走进寻常大众生活。许多热衷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用行动书写了“魔豆宝宝”的传奇故事:周丽红,江苏苏州一名身患绝症的年轻母亲,为了抚养女儿,从2005年11月始在淘宝网开办“魔豆宝宝小屋”服装店,得到无数网友支持,网上义卖和捐赠活动不断。她去世后,网友代理经营了“魔豆宝宝小屋”,所有收益用来抚养遗孤。按照她的遗愿,家人从18万元捐款中拿出一半捐给苏州红十字会,成立了“魔豆宝宝基金”,用来帮助更多身处困境而又自强不息的母亲。

  供职京城某媒体的晓叶前不久通过手机短信为王菲李亚鹏发起的“嫣然天使基金”捐款50元。她说:“这个基金是帮助兔唇孩子做康复手术的,我希望能帮助这些孩子有机会体验美好的人生,哪怕只是尽一点微薄之力。”(周俏春 周润健 李舒 策划 许小丹)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马明超)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