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薛涌
最近,教育部宣布对高校本科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其中包括,原则上不准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主讲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他们要先跟着名教授学习教学,等成长到一定时期之后再上讲台。
我不久前在早报撰文主张大幅削减国内的博士课程。教育部出台这项政策,正好证明了我的看法。为大学培养教师,是博士课程最重要的使命。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博士不会教课,就说明我们根本不配培养博士。
我在美国读了博士,也教了两年多的书,并开始参与系里招募新教师的工作。在美国找教职,一般来说新出炉的博士最容易。大家为什么喜欢新博士?理由有几点:第一,新博士刚刚埋头作了几年研究,最接近学术前沿。博士论文里的学术突破非常多,许多学者一辈子最高的成就就是博士论文。毕业后投入实际工作,就不可能有读博士时那样的精力和专注了。所以,许多学校把新博士看成自己的学术动力,不愿意要博士毕业几年的人。你博士毕业后,除非专著出版,或有重大成就,一般是工作年头越多,经验越足,找工作越不易;第二,新博士精力旺盛,和学生的年龄接近,“代沟”较窄,常能在教学中别开生面。
那么,新博士是否缺乏教学经验呢?比起教了三十年书的人,他们当然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真看教学上的表现,他们常常比教了三十多年书的教授更出色。这除了他们正处于创造力的盛年之外,还在于他们在博士课程中经受了良好的教学训练。我个人的经验就很说明问题,我28岁时,几乎是从零开始学英文,六年后开始在耶鲁读硕士,八年后进了历史系的博士课程。经过两年硕士训练,我的英文基本能保证写好学期论文,取得像样的成绩;但上课听讲依然很困难,自己开口讲话就更难了。我一直非常担心:像我这样,怎么能教书呢?
所幸的是,学校不仅对我们进行学术训练,而且还进行教学训练。博士课程头两年,我拿的是全额奖学金,万事不操心,集中精力读书。到了第三第四年,就开始当助教。学校为了我们能胜任助教工作,还特地给外国学生设计了语言课程,通过考试才能去上课。
助教的工作大致有三部分:一是领导讨论班,二是讲一堂大课,三是给学生改作业,判考卷。领导讨论班最难。本科生说话比教授快得多,很难跟上,而且他们讨论问题,不像训练有素的教授和研究生那样规范。比如讲着讲着中国的事情,他们就把问题扯到美国来了,美国的课堂,鼓励这种跨学科的、有时甚至有点不着边际的“瞎扯”。作为讨论班的主持人,你要知道怎样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来理解课堂内容,同时又要在他们扯远的时候能自然地把话题引回来。我刚刚开始做助教时,压力非常大,有一次没讲好,一夜难受得睡不着。这样训练两年,对教学就有底了,还没有念完博士,就找工作上了讲台。
比较一下,我们的博士教育在教学训练上显然有重大阙失。这种阙失,和本科生教育的问题又联系在一起。美国大学特别注重讨论班,本科生如果上大课,还要分成小班讨论。比如,有的学术明星讲课,常常三四百人听课。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请十几个助教,保证有讨论班,而且规模要很小。一般而言,讨论班只有十几个学生,二十人以上就算很大了。在耶鲁,历史是最具人气的专业,历史系明星教授也多,所以常有几百人的大课,也常常闹助教危机。而在中国,这样的讨论班少,既无法保证本科生消化大课的内容,也使博士生们没有地方积累教学经验。
把年轻的博士排斥在讲台之外,教书的人就更少了,课堂也就更大了。另外,老教授们虽然有经验,但也容易僵化,新博士可以给教学带来活力,可塑性强,容易尝试新的东西。让他们跟着老教授学,把锐气磨光了再上讲台,大学教育就更难创新。
显然,教育部的这一政策,不是没有针对性。新博士不会讲课,没有在教学上受过训练,引起学生的抱怨。这说明我们的博士课程偷工减料,没有教博士生怎么教学,乃至不得不让他们毕业后回炉。既然大家都明白这是偷工减料,为什么不关掉这些不合格的博士课程?中国的博士教育要保持自己的声誉,就必须证明培养出一拿到学位就能充任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不堪此任,就不应该叫博士。
(责任编辑:崔宇)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