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位熟识的老太太问我:“我对什么股票基金 是不懂,也不敢碰的,可银行定期存款利息也太低了。现在工行在卖一种叫‘稳得利’的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利息每年有3.6%,银行的人说最适合我们老太太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咱得先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我就登录中国工商银行的网站来了解这款产品的细节。看完之后,我被彻底地震惊了。这款到2月5日才结束募集的所谓“稳得利”产品不仅在其潜在风险方面严重误导公众,而且在产品的收费设计方面几乎就是银行和购买者之间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稳得利”不保本
根据笔者的研究,工行的“稳得利”理财产品虽然号称使用“保本策略”,但购买者却有可能损失本金,而工行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可能是大多数购买者万万没有想到的。
登录工行网站,立刻就可以在中间看到“稳得利”,点击后就可以看到“稳得利”人民币 理财产品的第一类是“稳得利”新股申购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半年期),产品类型被称作固定期限理财产品(保本策略型),预期收益率(年)3.6%~9.8%。看到这里,大概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购买此产品,不仅本金肯定可以保全,而且收益率最差是3.6%,最好能达到9.8%。
如果你真的下载了边上的产品说明书从头到尾读一遍的话,你就会在第七项“风险揭示”中看到“本产品为非本金保证型理财产品”,在第八项“特别提示”中看到“本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仅供客户参考,并不作为中国工商银行向客户支付理财收益的承诺;客户所能获得的最终收益以中国工商银行实际支付的为准”。
一款“非本金保证型”产品却自称“稳得利”,一款“非本金保证型”产品却用“保本策略型”作宣传,这种严重误导公众的行为,而且出自工行,简直令我瞠目结舌。
专业的投资人士也许会猜到所谓“保本策略型”应该只是一种以保本为目的的资产配置方式,但这和千千万万购买这款产品的普通民众对“保本”的理解肯定是大相径庭。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最可能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恰恰是像找我的老太太这样的对投资理财了解最少,最不愿承受风险,也最不能承受风险的老年人和退休者这样的群体,他们完全是把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看作就是另一种定期存款。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实在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因为这个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是去申购新股的。在这些朋友心目中,“打”新股肯定是不会赔的,而且还能大赚一笔。但我们不要忘记:“打”新股绝不是只赚不赔的,仅在2004年,美欣达、苏泊尔和宜华木业上市当日都跌穿了发行价。而且,这还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当民众想购买一款无风险的产品时,却在不知情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下买到了一款有风险的产品。
“理财产品”亟须监管
由此又引出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最大的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的信息经常是不透明的、不对称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就是一个黑洞。在现实中,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到底是多少,所以就只能听凭银行予取予求了。
目前,市场上类似于工行“稳得利”产品这样的不保本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比如建行的“利得盈”正在募集,其他光大、兴业、招行也都有类似产品。但非常危险的是:绝大多数的民众对理财产品中蕴藏的风险完全是一无所知。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不管你信与不信,总会在耳边听到。而理财产品的风险,却几乎没有人提及。作为一名金融学者,我觉得我有义务对全社会大声疾呼:“理财也有风险,购买务须警惕!”(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崔宇)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