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职称“外语考试”松动形式大于内容

  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

  九类人员有望不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考试要求———昨天,国家人事部网站发布相关消息,同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反映。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主流网站,还是搜狐、新浪等主要门户网站,昨天均把这件事作为重点消息置于新闻主页的显著位置。

可在我们看来,如此这般有点儿小题大做。

  首先,这只是个指导性意见,即便若干日子后由人事部正式发布到各地,其指导性意味着没有硬性约束力。地方上愿意参照或者不予理会,人事部都只能悉听尊便。其次,早在人事部决定对僵化的职称“外考”予以松动前,许多地方早就自说自话、各行其是了。

  譬如贵州省去年10月发文,取消申报中级职称必须考外语这一执行20年的规定,包括新闻在内的22个高级职称的申报,也一并取消外语考试。再譬如,自2004年以来,山西、福建和江苏等地也已经有类似的规定。

  1991年起,各地申报职称须先过外语关,但考卷由各地“自说自话”。到1998年后,考试由“地方级”上升到“国家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组织的外语考试“太水了”。申报职称外语考试被国家统一收回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死板和“一刀切”。各地方的人事部门都出来放话,借助不同场合向人事部陈述“一刀切”如何不合理,影响到各地“人才工程建设”云云,力主恢复地方的自主权。

  重新争取“自主权”用的是“改革的语言”,背后却涉及人事部门上下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利益再分配。这个博弈是隐性的,但围绕职称考试的外语培训和计算机培训却早被各级人事部门做成了一个“半公开的垄断产业”。

  “十年动乱”之后重新恢复职称评审是1981年。整个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中前期,中国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非常看重。这是因为那个年代职称的“含金量”很高,既有荣誉和社会地位,又可用来定级加工资分房子。甚至优先烧液化气、装电话、节日凭“红本本”购买平价紧俏副食品,都被各地政府视作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举措。职称开始不值钱———渐渐被贬值,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博士硕士可买,高工、教授市场上也有售。既然花钱可买,甚至花公款去买,这玩意儿就一定不值钱。其二,职称评定中弄虚作假、行贿受贿现象泛滥,教授、高工满大街跑,职称的“成色”逐渐消退。其三,职称被滥评,连耍嘴皮子的也冠名“高级某某师”,职称还能不滥乎?其四,市场化改革势不可挡,国企大量“关停并转卖”之后,职称的“市价”之低被无情暴露,人们追求职称的意识冲动随之降低。其五,就是留存下来的国企,除垄断型的之外,职称与工资、待遇基本脱钩;其六,扛不下去的事业单位被“关停并转”了一大批(越往下越甚),许多有职称的都被分流安置或自谋出路了,有幸留下来的,职称与工资待遇不挂钩了,吸引力自又消退一截。其七,至于大量的私企员工,一开始就被排斥在职称评定之外,于今就更不把那玩意儿当回事儿了。

  只有改革不到位或长期迟滞的单位,譬如某些全民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小学等少数单位或机构的工作人员,才依然计较职称,并为此追求不息。除了所谓的名誉,说白了还是为利所累。这类单位和机构,如今也不见得评上职称就直接涨工资,但至少档案工资给涨了,按照现行政策退休时还管用。

  分析下来,职称“外考”松动,形式大于内容。要说内容也有一点,那就是,对各级人事部门而言,外语考试人数少了,可以分的蛋糕自然也就会小上一圈。

  

(责任编辑:崔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