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管理层刻意的安排,还是市场偶然的巧合,年前刚刚上市的兴业银行和年后第一个安排上市的平安保险恰恰构成了新春佳节之际投资者最为喜闻乐见的四个字“兴业平安”。
是啊,作为普普通通的投资者来说,辛辛苦苦在股市奔波了一年,图的不就是个“兴业平安”嘛。
可在如今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上,要做到这四个字又何其难也。
从2007年1月31日至2月5日,沪深股市一反已经长达1个多月的高歌猛进之势,以三级跳水的姿态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惊险刺激的高空蹦极。沪市从近3000点一路跌到2610点,跌幅达到近30%,深市也从8300点飞流直下三千里跌到7100点。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上万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让今年1月刚刚入市准备从股市里大捞一把的新投资者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风险投资 教育,令人不胜嘘嘘之极。
面对股市年前的暴跌,各家财经媒体财经网站乃至于个人博客上,一时间是板砖横飞。有人说是因为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在央视上说中国股市涨得太高没有投资价值,是“泡沫论”引导了股市的暴跌;有人说是作为市场的投资主力军基金等战略投资者因为年底分红的需要,被迫减持其重仓持有的股票,而随着基金的减仓,市场人气也相应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更有人把矛头直接对向了正在陆续海归的海外上市的大盘蓝筹股,认为正是大盘股的疯狂和快捷的上市,使得市场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撑被逼掉头向下。中国人寿以高达80多倍的市盈率发行以近200倍市盈率的价格上市,并在本周一路狂跌的现实似乎给这种说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例证。
“泡沫论”也好,“分红论”也罢,这只是引发此次股市暴跌的表象罢了。股市的涨涨跌跌自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泡沫论”和“分红论”的出台只是减缓了股市运行规律的节奏而已,它并没有改变股市运行的趋势。而把大盘暴跌的罪责归于大盘蓝筹股的发行上市,则更凸显出其对股市运作规律的无知。
众所周知,始于2001年的4年熊市 使得长期潜伏于我国股市中的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总爆发,漫漫熊途之下无有完卵,市场元气大伤。熊市中的挤出效应使得新股发行成为一张画饼。在国内证券市场失去融资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后,一大批急需融资发展的国有大型优秀企业被迫背井离乡,到国际资本市场去融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在这种背景下,中石油、中海油、中国人寿、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保险等一批“国字头”的巨型企业先后在香港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尽管这些企业通过海外上市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但由于国际证券资本出于其赢取更大利益的需要,在这些“国字号”巨头发行股票时,对其发行价格极尽压低之能事。如交通银行2005年在香港上市时,其发行价仅为2.2港元,中国人寿2004年在香港上市时,其发行价也仅为3.38元。而在这些公司上市后,这些国际证券资本则是在市场上推波助澜,呼风唤雨,把其股价步步推高。仅仅2~3年的光景,交行股价就从2.5港元升值到9.5港元,而中国人寿的股价更是达到了28.4港元的高价。国际证券资本利用其“资本话语权”的优势,通过压低发行价推高上市价在这些“国字头”上市公司上赚的是数钱数到手抽筋,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则由于发行价过低导致筹资额过低,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增长需求,被迫走上二次融资之路。
为了摆脱国际证券资本利用“资本话语权”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价值掠夺,使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回归到其应具有的合理估值水平上来,就必须发展和培育出我国自有的合规的证券资本市场,使其与国际证券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令人可喜的是,始于2005年的股改为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股改的推动作用下,我国证券市场的固有顽疾得到了根除,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制止,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了初步的实现,证券市场的人气得到了空前程度的恢复。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1月份,到沪深证券交易所新开户的投资者人数超过了2003年和2005年全年开户的总人数。
正是在股改的推动作用下,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功能得到了恢复,一大批急需资本输血的“国字头”大型企业得到了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从2006年以来,中国国航、大秦铁路、中行、工行、中国人寿等一批“航母”级的大盘蓝筹公司平安顺利地登陆了国内证券市场。特别是工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A+H”的同步上市,开创了我国证券市场和海外证券市场同步接轨的一个新的历史纪录。尤其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大盘蓝筹公司的上市,投资者对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有了新的合理的价值重估,使得这些蓝筹公司的发行价和股价稳步提高,这些蓝筹公司也相应募集到了更多的资金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记得中国国航作为首个蓝筹公司上市时,其上市价与发行价是持平的,当时还有人怀疑蓝筹股的发行是否能持续下去。然而,随着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主力军的证券投资基金 越来越看好并吸纳蓝筹股,市场对蓝筹股的看法也发生了180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并持有蓝筹股。到了中国人寿从海外资本市场回归到国内发行股票时,市场对蓝筹股的追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发行市盈率达到了80倍,创下了我国蓝筹股发行市盈率最高的历史纪录。伴随着蓝筹股的高价发行,蓝筹股对大盘股指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增强,沪市大盘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涨了近1000点,令场内的投资者惊呼“看不懂”。
有人欢喜有人忧。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突飞猛进,不仅越来越多的还未上市的“国字头”公司都把国内证券市场作为上市融资的首选,就连已经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上市的公司也陆续海归。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中国人寿已经海归外,建行、交行、中海油、中移动也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国内证券市场。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压低中国大盘蓝筹公司股票发行价来获取上市后的暴利的国际资本大鳄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为了与国内证券市场争夺蓝筹公司的“资本话语权”,国际资本大鳄对我国证券市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看空论”。我们注意到下面一组有趣的事实,2007年新年伊始,大摩便发表了一份投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金融股估值偏高;紧跟着,国际权威的财经杂志社路透社也发表评论认为中国股市存在“泡沫”,投资价值不大;随即,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也在央视上公开表示他不会购买中国股票。在1个月的时间里,国际资本大鳄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了他们对中国股市看法空前的一致,这怕是太“正常”了吧。
我们从未否认过中国股市存在着“泡沫”,因为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里,都存在着“泡沫”。而要消除这些“泡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吸引更多的具有稳健成长性的蓝筹公司上市,通过大盘蓝筹公司的上市起到股市“稳定器”的作用。从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在大盘蓝筹股的稳定作用下,股市的暴涨暴跌幅度得以减缓。因此,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大盘蓝筹公司的加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本土资本的“话语权”。通过稳步提高我国大盘蓝筹公司的发行价,一方面可以降低发行价与上市价的价差,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蓝筹公司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使得想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分一杯羹的跨国资本逃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来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服务,让跨国资本与本土资本合流一处,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黄金10年”。
兴业上市了,平安招股了,一个个大盘蓝筹公司你方唱罢我又上场,就如同网络上流行的《猪之歌》一样,为中国证券市场营造出一个肥猪拱门的丰收年。
(责任编辑:魏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