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与期盼的文化精髓使春节历经千载依然保持着独特韵味
过年是放大的生活是情感的总爆发
热气腾腾的饺子、人头攒动的庙会、时尚多样的过年方式……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历经千载,在岁月更迭的过往中却依然保持着独特韵味,继续传承与发展。
传统的节日年味在亲情中在年俗里
“每到春节,一想起家人期盼的眼神,心就不由自主地回家了。”宁夏太平洋保险公司职员张芸的家在陕西榆林。“只要过年能回家,再苦再累也值。年,就是一家人一起享受团圆,让心不再游荡。”虽然大年初四就返回了宁夏的单位值班,可张芸谈起回家过年感触颇深。
在中国大地上,如同张芸这样回家过年的人数以亿计。他们像候鸟回迁一样希望回归。世界上哪个节日具有这样的号召力?
“过年是放大的生活,也是情感的总爆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这样形容过年。“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时集中体现。开始是从社会回到家庭,除夕夜全家人要团圆;然后从家庭走向社会,过了年由近到远向亲友拜年。”
茶汤李、炒肝赵,硬气功、耍中幡,说相声、唱大戏……老北京的庙会展示着“中国年”的浓浓风情。在许多地方,赶集、灯会、秧歌,人们在狂欢和热烈中体味着年节的魅力。鞭炮、春联、福字、元宵等构成的深厚载体或道具,在节日里历久弥新。
民俗学家们相信,团圆、期盼——年文化的主题和精髓不会过时。
现代的节日新年俗在继承中发展
腊月二十九,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包建军带着妻儿登上了前往海南的飞机。大年初五,一家三口兴奋地回到北京。在风景宜人的海南三亚,他们尽情地享受旖旎的风光,用DV记录下了他们的2007年春节。
包建军说:“以前都是在家里过年,今年体验一下在外面过年,明年准备出国看看。”
黄金 周旅游、手机短信拜年等元素的融入,让传统的春节在不经意之间增加了新内容、新形式。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2月21日,北京天坛公园接待3.1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9%;石景山游乐园达到最大容量的4万人次;曲阜三孔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25.7%……
“短信拜年”已成为春节新时尚。“金猪送福送吉祥,奥运福娃来帮忙:贝贝送你谷满仓,晶晶送你亲满堂,欢欢送你事如意,迎迎送你身安康,妮妮送你福寿长。祝你新春快乐,好运无限!”这条短信被评为2007年新春最受欢迎祝福短信。10天里,全国68万人参与了“2007新春祝福短信推荐评选”活动,创作或推荐了近10万条祝福短信。
“现在的春节必然是现代的春节。”著名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说,近几十年,中国逐渐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 、信息化社会迈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理念引导人们对过节方式重新选择,如年夜饭在哪吃,春节在哪过,如何拜年等。但年的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
年文化有生命力更要创新
新旧年俗的此消彼长是时代的生动写照。“怎样过年是每个人的自由,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年,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更需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刘铁梁说。
“春节是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融合形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梁治平说,“春节文化的本质,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团圆平安和未来美好的祈愿。这是年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河北省武强县盛产的年画,上个世纪曾年销数亿张,覆盖大半个中国,但如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武强年画博物馆商店售货员刘少才抱怨,“现在农民基本不买年画,都是外地的城里人开车来这买,用来送礼和收藏。”
年俗的延续对提升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需求在变化,年俗不会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寻找新的形式和载体。
“年俗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比如,大的门神画不好贴了,可以做个小门神牌,在门上挂一下。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愿望,一种寄托。”冯骥才说,我们要从细节做起,通过形式创新,让传统年俗文化真正扎根在人们心中。(据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责任编辑:胡立善)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