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金融对内开放是否有风险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金融息息相关,但由于金融之于实体经济血液般的重要作用,同时似乎更是由于大家习惯了“金融国有”和“金融安全”这样的既定命题,因此金融业的准入(entry opening)在中国一直是个带有敏感色彩并易引发争议的话题。

  和很多经济学家持有的观点趋同,在一次对话讨论中,多年来不遗余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樊纲新闻,樊纲说吧)向笔者表示,我们在对外开放的时候,对内开放得不够,特别是在金融机制的改革上,金融长期不对民营资本开放,这个所谓的准入问题是个症结问题。

  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现实问题。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民营银行殷殷讨论后归于沉寂,在WTO 框架下银行业对外开放一度急进后趋于和缓之际,由新近“新农村 建设”底色下的村镇银行对内开放找到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燃点”。

  金融业的对内开放并非没有风险,但这个风险却并非大家所想当然认为的风险管理维度上的风险。事实上,你几乎找不到国有银行比民营银行更擅长并更有动力加强风险管理的任何理由:首先,用自己的钱开银行对用别人的钱(国家的钱)开银行,作为经济人,当然在前者的案例中会更尽心(当然,不排除少数情操高尚者存在),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在注资之前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堆积了规模足以令人生畏的不良贷款。第二,你可以诘难说,国有银行更具备风险管理能力,那么为什么民营银行不能去“挖”这些风险管理人才为其所用呢?最后,你可以说,民营银行没有国家隐性信用担保,挤兑风险更大——这依旧似是而非,一方面,国有银行的国家信用担保本来就未必靠谱,所以才叫隐性信用;另一方面,强制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解决储户的担忧。在这一切之上,其实银行能否稳健经营、风险可控,关键在于严格的审慎监管(Prudential Regulation),与是民营还是国有,其实并不相干。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内开放,其真正风险在于特许权价值(Franchise Value)的丧失及其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这个“特许权价值”的大致意思是,由于准入门槛降低,更多机构可以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如果所有金融机构(新的加上旧的)提供的服务总量增长快于市场扩张的速度,在利率市场化 同时推进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更加自由和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利润空间收窄(尽管在利率自由化过程中,金融压抑逐渐消除导致总体贷款利率上升,但存款利率也会由于竞争加剧而上升),以及自发风险偏好上升,例如降低拨备率和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而言,这显然是最大的风险所在。金融史显示,不少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银行业危机。

  因此,可以说,中国金融当局在市场准入方面的低调慎行,如果不是歪打正着,就应该是深思熟虑。然而问题在于,为了实现银行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和引入国际资本和经验,金融对外开放早有长足进展,市场准入其实已经放开。如此一来,正如樊纲所观察到的那样,对外对内不同等开放遂凸现为“重要症结”。

  在准入门槛已然降低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可以考虑齐头并进。当然,在准入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节奏,以防止特许权价值的过快消解。同时,在现实条件下尽可能地强力推进审慎监管,更是题中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最近中国银监会推动的“低门槛严监管”的村镇银行具有不可估量的象征意义。在试点推进的基础上,农村地区银行业的准入正在成为“广谱”的——中资、外资、国有、民营、银行、产业,各种背景的资金均可以一展拳脚。尽管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商业意义,但民营资本获得了同等的准入机会至关重要。当然,以市场化的操作方式(例如根据风险来确定利率水平)而非“扶贫思路”来经营这些银行同样不可或缺。

  总结一下,金融业对内开放有风险吗?有,但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些风险。不过,由于金融业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有风险不是对外开放而对内不开放的理由。中国正走在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的路上。

(责任编辑:崔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樊纲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