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召开前一天,由环保总局、世界银行、挪威驻华使馆联合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呼唤绿色中国”专题晚会,在北京的保利剧院首演。晚会的重头戏是挪威作家易卜生在125年前创作的经典话剧《人民公敌》。
《人民公敌》的情节很简单:剧中主人公斯多克曼医生,从兴建中的疗养区矿泉里发现危险的传染病菌,他希望在媒体上公布发现并主张改建矿泉管道,而疗养区小城市的居民却都依靠矿泉为生,无论是医生的发现还是改建管道的建议,都会让他们的利益受损。因此,从市长到报界到房主,有产者与无产者都联手起来抵制医生。他的文章,本地报馆不肯也不敢登载;他要自己印刷,没有一家印刷所替他印;他要开会演说,全城人都不肯把空屋借他做会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所会场,开了一个公民会议,会场上的人不但不听他的真话,还把他赶下台去,全体一致表决,宣告他是“人民公敌”。
话剧虽然是125年前的,但是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警示意义。这其中牵扯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改善中国的环境,到底是环保部门的严厉执法更见成效,还是进行环境文化建设、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
三次环评风暴
从2005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先后3次发起规模浩大、措施严厉的环评风暴。
2007年1月10日的第三次风暴,来势更为迅猛。在这次风暴中,不仅82个项目涉及1123亿元的投资被叫停,而且,环保总局采取了“区域限批”这一撒手锏。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这一行政惩罚手段。
所谓“区域限批”就是对那些违反国家环保政策、盲目进行产业扩张的地区和行业集团,停止其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审批。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和行业在松绑后才能获得环境审批发展空间。此次“区域限批”的行政区域包括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企业集团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
在宣布上述决定的时候,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这些地区大多本身已无环境容量却仍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如唐山市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80%没有经过环评,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
对于第三次环评风暴,有舆论表示担忧,担心环保总局是在孤军奋战。对此,潘岳表示,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作出的历史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然要走的道路。我们是一支暂时孤独的先遣队,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后援跟上来。
形势依然严峻
尽管环保总局的执法行动连绵而来,但是,中国的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中农村的问题尤为严重。
2月3日,在环保刊物《绿叶》杂志创刊15周年讨论会上,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温铁军新闻,温铁军说吧)教授表示,农村过去属于典型的环保领域,现在变成了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温铁军说,农业从6400年前开始,就是天然的循环经济 、有效经济。但是,不过30年时间,农
业就变了。农药企业几千家,化肥企业几千家,除草剂也大行其道。结果呢?造成了土壤严重毒化。看看中科院土壤所给出的图片,整个沿海发达地区,土壤毒化的程度是一片红褐色的,最严重的,几乎到了不可能改回来的地步。
温铁军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些搞农业的人跟亲朋好友说,带叶的菜不要吃了,富含亚硝酸盐,吃了就致癌。为什么现在怪病越来越多,癌症越来越多?都是致癌物质太多造成的。吃什么呢?吃点果菜,青椒、西红柿、黄瓜还行。后来发现也不行了。瓜果蔬菜是成千上万的小商小贩贩卖,每个小商小贩都要考虑自己的收益,就往里面打保鲜剂,西红柿不往里面打就全烂了,而且一个西红柿烂了一筐全烂了。家里问,果菜不能吃了,吃点什么?我说根茎类菜。现在再问我吃什么,我说闭着眼睛瞎吃吧。为什么呢?没办法,土壤毒化了。原来说吃根茎根菜,你打农药还伤不到根茎类菜,胡萝卜、笋、葱等等这些埋在土里的还可以。现在不行了,土壤都毒化了。
温铁军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在搞生态农业的试验,却碰上了无以计数的困难和阻力。
文化建设起步
一方面是环保部门的严厉执法,一方面是环境的继续恶化,如何才能做到治本,做到让全社会的人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呢?
也许,环保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最佳的途径。
两会 期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简称环促会)秘书长王磐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畅谈了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的种种理念和设想。
王磐璞说,中国的环境文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也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2006年环促会举办了两届“绿色中国”论坛、举办了历时40天19万群众参加的“绿色中国第二届全国环保知识大赛”、推出环保主题先锋舞台剧《圆明园》、承办了“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参与了首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评选、以《绿叶》杂志为阵地广泛传播环境文化等等。
差距很大
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王磐璞说,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的差距,首先体现在环境文化的普及面上。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比如,在美国,许多几千人的小城镇都有自发的有机食品市场,这就体现了绿色消费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我国的环境文化覆盖范围还集中在中心城市,小城镇和边远地区则相对处于空白状况。
其次是环境文化建设手段相对单一。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环境文学作品出现,如《寂静的春天》,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文化作品好戏连台,如电影《后天》在强烈视觉冲击的支持下,不但向人们警示了环境变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还为投资人带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发达国家环境文化作品已经覆盖了文字、影视、网络等多种载体,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同时,还产生出丰厚的利润,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环境文化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我国原先环境文化的传播更多地依靠口号和说教,缺少人文气息,还没有普遍形成真正文化意义上的宣传。
最大的差距体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理念。我们现在提的“循环经济”、“环境友好”等理念,都是舶来品,我们自己在理念上还没有唱得响的品牌。王磐璞说,在这方面,环促会做了大量的尝试,11届“绿色中国论坛”有效地推动了环境文化理论建设。潘岳会长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国环境文化突破性的成果。
文化的力量
125年前,易卜生的话剧《人民公敌》唤起了西方国家越来越多普通市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而另一部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1962年6月,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女士撰写的寓言类小说《寂静的春天》的缩写本开始在《纽约人》杂志上连载,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史无前例的轰动。
蕾切尔·卡逊女士在书中这样写道:“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驰名。当候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携有杀虫剂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了许多不详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小鸡;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人们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歌唱,原野、森林和沼泽都是一片沉寂,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
《寂静的春天》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政府随后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
45年过去了,中国还没有出现一部类似《寂静的春天》这样的文学作品,惟一一份环境类文学杂志《绿叶》,2006年的订阅量只有7000多份。
环境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