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2006年全球资本市场相当活跃,多个市场的集资额及交投量都有显著增长,中国两岸三地(内地、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表现突出,特别是上海和香港市场,普华永道28日在北京公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如是说。
记者从这份研究两岸三地IPO的报告中获悉,2006年两岸三地共有140宗IPO项目,筹得的资金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20亿美元,首度超越美国(即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IPO活动的合计总额480亿美元。平均集资规模达到4.4亿美元,高于2005年的2.6亿美元,也高于美国的平均集资规模2.2亿美元和英国的1.3亿美元。此外,在定价方面,若以市盈率计算,两岸三地各个资本市场普遍都有所增长。林怡仲预计,2007年两岸三地IPO集资额将达到580亿美元,香港市场200亿美元,沪、深市场370亿美元,台湾10亿美元。
截至2006年底,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总市值高达3.455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9%;年度成交金额增加接近一倍达到2.969万亿美元。海外投资者对香港股票市场的兴趣浓厚,资金持续流入。中国工商银行是首家实现H股和A股同步上市的公司。截至2006年底,共有37家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沪、深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
林怡仲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内地企业选择两地上市。这些计划两地上市的企业部分会选择同步进行,而部分则可能会选择在其中一个市场先行上市。此外,不少已经在香港上市的H股或红筹公司都表示有兴趣寻求进一步在上海或深圳的A股市场上市。
在谈到上海2007年集资额超过香港的主要原因时,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普华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认为,这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红筹股和H股公司的回归增加了上海市场
IPO的集资规模。其次,内地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投资者信心增强,IPO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现在国资委已经把重点放在了促进大中型国有企业上市方面,考虑的方式是A或A+H,这有利于上海集资额的增加。
那么,在内地股改完成、新股发行渠道畅通、资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会否出现大量内地企业放弃去香港而选择A股上市,从而冲击到香港市场的IPO呢?
对于这个资本市场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封和平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股权分置改革使内地市场出现了质的飞跃,为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尽管如此,香港市场仍然将继续维持国际集资中心的地位,与沪、深市场优势互补。“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资金众多,拥有健全的法规、会计规则,到香港上市有助于内地企业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去年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成功在港上市,就充分证明了香港的资金量和股票需求。”当然,他表示,现在上海市场的能量也很大,这从中国人寿、广深铁路等H股的回归中可窥见一斑。“国内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和发展战略来选择上市地点。那些希望‘走出去’的企业可以考虑选择香港,如果发展战略是以国内为主,可考虑在国内上市”,他说。
普华永道审计合伙人孙宝源补充道,“香港联合交易所近期发出指引,允许更多在不同海外注册地成立的公司来香港上市。预计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尤其是那些在大中华区设有业务运作的公司,会选择来香港上市”。
目前同一家企业在香港和内地市场的价差较大,存在着两地市场套利交易的可能。对此,孙宝源和林怡仲认为,在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前,进行套利交易具有一定限制,你不大可能在香港购买股票在内地卖。“现在这两个市场是分割的,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场的股价有差异是正常的,主要是国内投资产品需求大而选择余地较小”。林怡仲则表示,人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表明两个市场会越走越近,最终实现融合,市盈率会差不多。
截至2006年底,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市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07%,比2005年的71%有所上升,但仍落后于一些成熟的资本市场,如英国的这一比例为152%,而美国则为148%。此外,两岸三地2006年的年度成交金额占其总市值的86%,而英国和美国则分别为200%和174%。孙宝源据此认为,这反映出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增长潜力尚未完全体现。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背景下,内地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可以上市融资。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