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外资"鲨鱼论"反思中国引资模式

  多个领域本土品牌相继消亡 一些领域技术“空心化”

  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天使”角色的外资,如今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的眼神。

  今年两会期间,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的提案顺利通过,一定程度上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被取消。

与此同时,商务部传出消息,新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将加大对外资进入的审查力度,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产业有可能禁止外资进入。而在最具标杆意义的“徐工并购案”中,外资终于放弃控股权(由85%降至45%)。曾以收购各国“命脉产业”为宗旨的全球私募基金凯雷投资,以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著称,它在中国市场竟然表现出难得的温雅,作出了“策略性的让步”。

  不过,在这些迹象背后,绝非意味着中国要对外资关起大门。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龙永图新闻,龙永图说吧)最近表示,中国仍然需要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软实力、硬实力的综合因素,“而不是仅依赖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

  时移世易。在中国资本匮乏、技术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的时候,让外资狂卷而来,“以市场换技术”,确实起到了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伴随而来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也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近十年来,随着外国产品与合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接近70%的中国传统品牌消失了。而生产能力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都成了负责某跨国公司的一道工序的“组装车间”,大约90%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中国之外。

  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后蒋志敏表示,国内产业正日趋“边缘化”、“外围化”,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为代价集聚的庞大生产能力,与极低的收益率形成反差,形成了“进步中的贫困”。

  蒋志敏博士正在调研撰写“中国产业安全报告”。她对记者表示,目前,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和对本土企业的蚕食,正在触及中国产业安全的警戒线。因此,政府着手调整外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事出无奈。

  那些消失的本土品牌

  日常消费类的本土品牌快速消亡,早已不是新闻。目前,碳酸饮料市场大都是可口可乐等外资品牌的天下,胶卷市场被柯达、富士占领,宝洁系列吞没了日化用品市场,啤酒、汽车轮胎市场也面临外资品牌垄断的危险。“大宝天天见”,最近也挂牌要出售,在它之前,南孚电池、活力28洗衣粉等许多本土品牌,都在外资进攻下丢掉了阵地。

  蒋志敏博士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外资的触角已经向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延伸,许多“排头兵”企业纷纷落入跨国公司“囊中”。“徐工并购案”之前,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轴承行业的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被德国FAG公司吞没;油嘴油泵行业也被外资并购、控股;在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大连电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等老牌本土企业落入外资口袋。

  在银行业的IT应用市场,则出现了IBM的“双重垄断”:从央行到四大商业银行,其核心业务平台和正在兴建的全国各地的数据处理中心,百分之百地安装和使用IBM大型机,形成“产品垄断”。当大型机安装完毕,其使用系统维护、管理、保养和故障排除以及续建、增容、升级等服务,百分之百地由IBM提供,形成“服务垄断”。

  过去十年,中国形成了一个外资进入的高潮期。根据2004年的数据,我国工业39个分行业中,已经有9个行业的外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4个行业过半,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几个行业,外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70%。

  从市场格局看,自1993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04年已接近31%,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2.25%。

  蒋志敏博士称,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外资与本土资本的竞争是“此消彼长”,外资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土经济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将对其本土资本的正常成长形成扼制,对其幼稚产业更是一种封杀。

  她说:“特别是在能源、基本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和金融等关键行业,外资市场控制率过高,将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

  崇尚自由竞争的观点认为,没有外资这条“鲶鱼”,中国本土企业就不能在竞争的刺激下快速成长。但是,如果进来的不是“鲶鱼”,而是“鲨鱼”,该怎么办呢?

  在市场攻伐一线与外资血拼的本土企业家们,一直在呼吁“公平竞争”。长期以来,外资获得的优惠税收,只是其称雄中国市场的一个侧面。更重要的,跨国公司挟多年来进行全球竞争的经验、技术和强大的资本支持,很多时候进行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不公平竞争。

  今年两会期间,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与娃哈哈领头人宗庆后(宗庆后新闻,宗庆后说吧),都提交了呼吁政府干预外资恶意并购的议案。去年,正泰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力西集团,被德国施耐德电器并购,使得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本土低压电器市场,一夜间陷入外资控制的阴影下;而宗庆后感慨道,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作近十年(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最初“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并没有实现。

  蒋志敏博士称,在部分出让市场、出让股权、出让品牌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外资的技术,这本来是“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但在实践中,外资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

  她调查发现,总体看,跨国公司转让给中国市场的都是所谓“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国际上仅仅是二三流、已经过时的技术,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却很少投入中国。“靠别人给技术往往是一厢情愿”,她对记者说:“长期盲目地对外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会贻误我国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曾透露,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导致许多本土企业对自己积累10年、20年的技术能力极不珍惜,已有技术平台细碎化甚至崩溃。“最近科技部一位顾问到一些机构去调研,回来后对我们说,自己积累几十年的队伍和能力,往往因为能引进技术而被抛弃。”他说。

  梅永红强调,“市场”本身就是战略资源,“一旦被别人占领了,想要重新抢夺回来谈何容易!”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5%的市场流失将对国家造成伤害,超过10%将造成实质性伤害,超过30%将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外资悖论”

  25年来,有效吸引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人所共知。但到今天,利用外资过程中暴露的深层次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

  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长李孟刚认为,中国经济对外资依存度提高以及潜在的垄断效应,有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并对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阻碍。他把这称为“外资悖论”。

  比如,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出发,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经营等途径,将造纸、建材、制药、纺织、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顾一切地吸引外资,降低准入门槛,甚至不惜牺牲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对那些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项目也大开方便之门。“项目产生的利润流向发达国家,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却长久地留了下来”。

  再如,跨国企业封堵高端技术转移,却支持中国引入低技术。导致很多中国企业宁愿“引进、引进、再引进”,对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投入却相当吝啬,有的地方甚至陷入了“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扼制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还有,外资企业偷漏税款数额巨大。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外资企业利用各种手法偷漏的税款金额至少有1000亿元。许多外资企业一方面连年报称亏损,另一方面又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这种“假亏损”、“零利润”的手法,实际上是利用偷漏的税收使企业“长亏不倒”。

  李孟刚教授认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加大,另一方面,是外资在中国越来越倾向“独资”模式,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跨国公司自身的需求,对中国的工业部门进行整合,进而使得中国本土企业更多投向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领域,投向科学研究与服务的比重很小。

  他说:“长此下去,中国有可能会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北京4月1日电 记者 王磊)

(责任编辑:毕博)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外资 | 宗庆后 | 龙永图 | 蒋志敏 | 李孟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