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经过漫长等待,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已于昨日相继开业,金融业全面开放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
在随处可见似是而非的论调中,本土银行业往往被归于截然不同两种命运:其一,外资银行挟资本、品牌、技术之利,中资银行很难与之形成对抗——不时与闻的“狼来了”的说法就有这种意思在里面。
上述判定皆失之狭隘。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本土银行在网点、客户等层面均占有难以撼动的优势,加之长期形成的国家信用“捆绑”,即使是在全面开放后,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仍将占据压倒性的市场份额。在混业经营逐渐施行后,这种优势更有可能向保险、证券等行业蔓延。
当然,中国银行业大而不强、效率低下的局面不会仅仅因为巨额资金的投入而马上质变。在缺乏竞争且价格管制的市场中,政府过度的“父爱”很容易培育出高增长的大蓝筹,但也很容易导致这些垄断巨头失去持续改进的动力。
如何看待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需要进行通盘考量。不同于其他行业,银行部门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资金系现代经济最核心资源,金融机构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总体经济健康与否。其次,由于存在显而易见的负外部性(经济学中将经济主体给他人造成的成本问题称为“负外部性”),金融企业破产将会造成巨大的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或消费给他人造成损失而他人却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
有相当部分人士巴不得外资银行统统关门而本土银行一统天下。问题是,如果微观基础中的金融机构不健康,金融稳定就难以保持。因此,不能认为只要中央银行制定合适的利率和汇率政策,中国金融就能稳定,中国经济就能稳定。健全微观基础中的金融机构,依靠画地为牢式的垄断、管制是做不到的。
除了一般意义上垄断所导致的效率低下,转型阶段国有银行寡头垄断对委托-代理关系的侵害在于,由于缺乏有效的参照系,对主管官员和企业经理的绩效评价不尽科学,并最终使得外部监督无所依从。更有甚者,根据奥尔森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如果利益集团的数目足够少,那么集团就有充分的激励去影响政策制定者,以出台有利于自己的监管制度。
所以说,在如何看待全面开放后银行市场的竞争问题时,一定要看到封闭而落后的金融体系不仅严重制约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而且其本身更以不良资产的反复膨胀深埋祸根。对于中资银行来说,不要总是盯着外资银行可能夺去的一小块份额,而是要趁热打铁,将倒逼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等做起。(卫容之)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