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
□本报记者 徐国杰
上投摩根成立两年多时间便从基金业脱颖而出,无论是投资还是营销都让外界交口称赞,即便在业内,一时间也言必谈上投摩根。
2004年中成立的上投摩根可以说是基金业超常规发展的典型代表,成立两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就已跻身基金业前十名,并屡屡创下新基金“闪电发行”的新纪录;旗下基金多次获得金牛奖。有人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那么在上投摩根背后又有哪些缘故?
基金理财 教育先行
“长期目标优于短期目标”,“不做一年后会后悔的事”。这是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最为强调的两句话,也是对上投摩根的公司战略最朴素的白描。
谋求投资者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这可能是所有基金公司都会挂在嘴边的。然而,上投摩根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司更深刻地认识到,基金是典型的委托理财行业,基金管理者的理念还必须为投资者所认同,才能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和信任。
可能很多投资人都是从上投摩根的理财讲座开始熟悉这家公司的。作为基金业的后期之秀,上投摩根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却远远地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基金是为了赚钱,所以基金公司首先应该为投资者提供优异的业绩;但与此同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基金、购买基金,如何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这也是基金公司需要为投资人提供的理财服务内容。”
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曾提到过这样的例子。上投摩根旗下的中国优势基金和阿尔法基金,在2006年的回报率都超过了170%。但是,还是有投资人在这样的基金产品上亏了钱。如在基金成立之初有不少投资者因为缺乏基金投资知识,缺乏长远投资眼光,在净值稍微下跌时,就无法承受压力斩仓出局;或在净值刚刚超过面值时就获利赎回,没有能够享受长期、丰厚的回报。统计显示7%左右的持有人是亏损的。这一点愈加让王鸿嫔意识到投资者教育的急迫性。
上投摩根从2005年开始,先是举办“致富100”活动,开办100场免费讲座,对投资者进行基金知识普及教育,随后又推出了“摩根基金大学”,现在又有以寻找长期持有人为主题的“火炬行动”。由于是在市场低迷之际举办的非功利型、非产品销售型的教育活动,很多同行乃至本公司员工都不看好、不理解。诚如傅帆副总经理所说,“这是一种不确定的前期投入,你知道它应该有回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回报。”
傅帆副总经理介绍说,不仅仅是在投资者教育上先行一步,上投摩根对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IT系统都不吝啬投入,光在机房建设上就投入了3000万。而如今,公司更是于去年就开展了“百万客服”计划,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保证客户服务的质量。
在艰难推广自己投资理念的同时上投摩根也终于获得了回报——投资者的认同,品牌形象的树立。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对投资者教育的认识达到了空前一致,培养出高水准的市场营销、销售团队。
不做一年后会后悔的事
从投资层面来看,公司高层开宗明义给基金经理“交底”:“不做一年后会后悔的事”。由此,基金经理没有排名的压力,而得以真正从“投资者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思维角度充分发挥专业化投资智慧和技术,获得了骄人的业绩。
上投摩根的投资讲究的是有纪律、有原则,投资总监吕俊认为基金公司和别的金融机构不同,对投资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要有“明星”投资人才,但是,“明星”投资人才也需要好的“教练”,在上投摩根,这位好的“教练”并不仅仅是某位出色的高层管理人员,而是能充分发挥投资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好制度。
上投摩根有严格的投资流程,基金选择的品种都要有研究报告作为依据,其重仓股要求必须具备内部深度研究报告。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成立之际,A股市场的上升行情已经开始,不少机构投资者迫不及待地要求基金经理迅速建仓。然而基金经理吕俊顶住了层层压力,坚持原则,宁可暂时损失,也要坚持有依据的理性判断。“我们确定了立足于基本面研究而做市场投资的原则,而现在研究报告没有跟上,我们怎么可以仓促投资,这是个纪律的问题。”
同样的,公司对基金产品设计的要求是特点鲜明,经得起市场和投资者的考验,以上投摩根旗下的货币基金为例,该基金按国际标准设计,严守货币基金原则,以安全性为第一追求,保持流动性,但在当时比拼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市场上,一经推出就成为异类,遭到冷遇。但到了2006年,由于股票市场的火爆,许多资金从货币基金中抽身而去,许多货币基金都穷于应付流动性危机,上投摩根货币基金却成为行业内的一朵奇葩,她不仅没有遭遇任何流动性危机,还成为业内唯一一只出现净申购的货币市场基金。2006年,上投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达到331.57%,并荣获“2006年度开放式货币市场金牛基金”称号。
发展超过计划
由于2006年A股市场的大发展,使许多基金公司都面临着大量新问题,上投摩根也不例外,傅帆副总经理介绍说,公司在去年初制定了一个百万客户计划,当时公司客户数也不过约20万户,当时是预计到2008年底实现百万客户这一计划,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将大大提前,而这对公司各项投资、研究、客服各个系统都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平均一天新开户数就有3000多个,在高峰时能达到一天一万多新户。因此,从2006年下半年起,公司管理层将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管理上,不惜投入,主动控制规模,稳健做大公司,使这些新客户能一如既往享受到公司优质服务。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