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略投资管理公司:期待中国并购市场破茧成蝶
记者 陶冶
在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新闻中,并购案例往往是最吸引大众眼球也是最为投资者关注的话题,因为这其中蕴含着太多的变数和机会,一个国家乃至地区并购交易火热与否也往往反映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旺盛程度。
“中国中型企业的并购时机已经成熟”,这是记者在当天发布会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说话者是国际并购集团成员公司、设于北京的欧洲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局主席丹娜·舒伯特博士。作为一个法德混血儿,舒伯特对中国一往情深:旅居中国多年,热爱中药和佛教,要在中国工作生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是她说服国际并购集团将在亚洲的第一次年会安排在中国,也是她号召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国际并购集团成员在4月19日至21日三天的时间里聚会北京,评估中国对全球并购市场与日渐增的影响。届时,来自政府部门、法律界、私人股本部门、银行业和工业的演讲嘉宾将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在过去五年是怎样实现迅猛增长,并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真正成员的。
事实最能说明问题。根据欧洲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在2006年的前11个月中,中国共进行了313宗国内并购交易(即买卖双方均为中国公司),总交易金额达到了85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还进行了总额达141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市场和经济状况已经非常成熟,在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尤其是像能源和矿产这样的传统产业,中国企业都将能够通过收购活动实现自身在海外的扩张。
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尖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仍以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为主,主要涉足的海外并购行业也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比如去年海外投资中,60%以上的交易额为中国企业收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新加坡的油气公司,像联想收购IBM这样的高科技收购眼下还只是个例。至于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则更多地限制在收购海外不良资产上,优质资产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尚未建立。不过陈尖武认为,随着越来越多成功案例的出现,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变。
针对当下中国企业寻求海外扩张或者收购海外企业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舒伯特认为这需要一个“学习曲线”。她说,海外企业对中国知之甚少,正是这种不了解让他们对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心存担忧甚至恐惧,由此带来的问题在很多并购案例中都有出现。现在对于试图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说,增进交易双方的了解,培植信心是必须做好的第一步;此外来自文化层面的问题也需要克服。让外界了解中国的并购市场需要时间,需要耐心,而这种努力取决于交易双方。
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情况来看,目前金融、零售和机械制造位居热门行业前三甲,IT行业的热度也在与日俱增。另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07年中国并购市场展望,消费品、房地产和零售业交易也将因中国中产阶层的逐渐扩大而上升。相比于以往,陈尖武告诉记者,海外企业进入中国正在呈现一种趋势性的变化。过去,海外企业到中国更看重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巨大市场容量,而他们自己则在技术和管理上拥有优势,这样的一种合作从长远来看显然有失平衡,许多国人亦对此耿耿于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有了寻求海外扩张的实力;与此同时,许多海外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表现出对中国高素质人才的兴趣和渴求。这样一种趋势性的变化说明,与中国相关的跨国并购将渐渐告别过去的不平衡状态而朝向强强合作的方向发展,中国并购市场亦有可能因此化茧成蝶。也许正像国际并购集团执行董事克里斯·斯卡尔斯所说的那样,2007年对于与中国企业相关的并购活动而言将是一个创纪录的年份,低成本融资机会、中国入世、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都会进一步鼓励外国公司投资于中国,也会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
金融时报 (2007年04月19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