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的国民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存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在中国,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潜伏的生产过剩并存,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突出的两难问题。
-大势观察-周天勇
在正常的国民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存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宏观经济的两难困局
从2007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数据看,一方面,GDP增长速度高达11.1%,资产需求膨胀,价格形成泡沫。上证指数从2006年底的2500点上涨到4月20日的3584点,深市从6500点上涨到10258点,三个多月的涨幅分别为43.3%和57.8%,涨幅显然大大脱离了实际的资产盈利和增值水平,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泡沫;而房市资产价格,虽然宏观调控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但据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2007年1、2、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仍然在6.0%上下波动,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0%。一些中心城市的房价涨幅更是高达8%—10%。另一方面,推算的城镇失业率在15%以上,城镇闲置劳动力5500万,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实物生产存在过剩压力。如果不是出口强劲来平衡,实物经济将全面陷入通货紧缩境地。一季度国内消费需求虽然稍微有所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但是,与投资增长23.7%和出口增长27.8%相比,依然分别要低8.8到12.9个百分点。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汽车等行业产能已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目前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随着新建扩建产能的陆续投产,同时落后的生产能力退出缓慢,产能过剩有加剧之势。
宏观经济困局的成因
是什么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流程导致了在现代经济理论上不可思议,以及在各国宏观经济运行实践中非常少见的上述两难局面呢?首先,近几年,投资大量地流向房地产开发、政府建设、大型国有企业、外商和大型私营企业项目,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高达55%—60%,由于这些项目的特点是资本或者资产密集,同样的投资额相对形成的就业容量很小。比如,2007年一季度,从行业看,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44亿元,增长26.9%,各级政府的城市设施建设、公路工程、办公楼及培训中心等项目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很大,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1144亿元,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30亿元,增长22.6%;铁路运输业投资223亿元,增长27.0%;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328亿元,增长41.2%;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已经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然投资398亿元,增长12.7%;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91亿元,增长54.8%。房地产业和政府的投资项目,一般不形成大量的后续的就业容量,而大国企、外企和大型私企投资项目的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同样投资规模形成的劳动力就业容量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还要从绝对量方面减少劳动力使用量。
其次,国民收入流向方面,资本所有者和国家的分配能力越来越强,劳动所有者的分配能力越来越弱。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1998年的1458元增长到2006年的18784亿,年均增长37%;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从1992年的3297亿元增长到2006年37636亿元,增长为11.42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9%,这还不包括应该计入财政收入的社保收入和土地收入,并且还有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的预算外各种收费;全国城镇职工工资总额1990年到2005年,不扣除物价年均增长14.6%,扣除则为12.5%,并且城镇职工工资总额与GDP的比率,1990年为15.9%,到2005年下降为10.75%,因为工资总额是现值,而GDP是扣除物价上涨后的折算值,如果将GDP还原,工资总额比率下降的趋势将更为明显;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990年到2006年,不扣除物价年均增长13.5%,扣除则为11.4%;城乡居民收入从1990年到2006年,不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3.5%和10.1%,扣除则分别增长11.4%和7.3%。
而从2007年前两个月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竟高达43.8%,增速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也高达28.7%,增幅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来看,统计的数据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虽然比以往稍微有所提高,但还是大大低于资本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外,在核算上不可理解的是,除非2007年前两三个月企业不提折旧而转成利润,怎么能在GDP增长11.1%的水平下,为GDP重要内容的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等却竟然分别有高达43.8%、28.7%和16.6%的增长速度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工资总额的阶层分配结构中,工资分配的权力越大,如行政、事业和垄断型的国有企业,其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就越快;而工资分配的权力和谈判能力越弱,其工资增长的速度就越慢。近多年工资增长的结构中,垄断性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的工资增长过快,微型和中小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其中农民工工资改革开放以来到2006年名义增长率年均只有3.5%,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工资名义平均年增长13.5%的速度;还有另一现象是,企业中高层经理人员工资增长过快,而一般职工工资增长过慢。由于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长的边际消费率只有30%左右,甚至更低,要比低收入人群新增收入80%的边际消费率低得多,因此,在工资增长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偏向于中高收入阶层的工资总额的增长,在中小企业投资创业萧条的情况下,会去冲击资本和房地产市场,使其产生泡沫,其并不带来理想的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
这里需要纠正几个错误和片面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国内消费不振,原因在于保障不全而对即期消费有后顾之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和国内消费需求不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低收入的城乡居民手中钱少和没有钱,而不是所谓的对消费有后顾之忧。有的学者认为,国内消费不足是因为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要调节收入分配,使其合理化,特别是要增加工资,抬高最低工资的水平。其实,工资能不能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强弱,如果不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大量的劳动力失业,劳动力需求很弱,工资增长根本就没有需求的拉动力。有的学者看到,就业是增加国内消费需求的根本,但是,他们总是在公益性就业、到农村去就业、到边远地区去就业、到基层去就业等使问题越来越糟的定式上去思考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不创业哪里来的企业,没有企业哪里来的就业需求,没有企业对劳动力强劲的需求,工资水平哪能增长,工资水平不增长哪里来持续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呢?我认为,与民与国负责,再也不应该在没有用处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上耽误时间了。
作者:周天勇 中国经济时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