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建委透露,未来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模式将发生转变,由销售为主过渡到租售并举。经济适用房开启“租赁门”,无疑是政策上的一大突破。根据有关数据,北京市场上的经济适用房一边是一房难求,一边是近半数房屋被业主出租。
问题是,如果没有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和管理监督机构,如果没有更多的适应老百姓需求的经济适用房,如此的政策试点最多是又多了一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开启“租赁门”,究竟是换汤还是换药呢?
大众评判台
杨燕:支持租赁
就目前个人购房能力来看,只能租房住的群体还是占大部分比例,因此,改售为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更加有利于使大部分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得到帮助。
陈超:早就该这样了
都市里住房困难的大多是外来并且收入不高的群体。既然政府是真心希望经济适用房能经济适用,那么就要针对这些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的困难,从租房着手是一个好办法。况且这样一来,也可极大地避免因经济适用房而滋生的不公与腐败。
赵文斌:是烟雾弹
经济适用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供应严重不足,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就无法确立经济适用房的本来作用。经济适用房本就僧多粥少,怎么可能同时满足租和售?从销售转化为出租,不过是早上三个桃子还是晚上三个桃子的手法。我觉得这只是有关部门的烟雾弹,解决不了问题,只是把水搅搅混。
李非:租房意识还未形成
在国外,租房是很多买不起房人群的首选,但国外的经济适用房体制相当完善,并且很多人也已经习惯这样的居住方式。而中国人一惯想的是“安居才能乐业”,总认为租房不安稳,租房意识还未形成。
赵峰:应该并举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允许经济适用房出租会带来很多经济的、社会的问题。因为目前中低档商品房市场实际上还存在相当大的供需缺口。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该在加强经济适用房销售和购买资质管理的同时,实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并举的政策。
特稿
励俊:还是难解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题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CCTV《经济半小时》上个月的报道,北京经济适用房的怪现状真让我们觉得奇怪:无论是近200平米的房型、买卖购房指标、业主的高级轿车出入小区,还是大量出租经济适用房,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有自住需求的低收入者没有得到经济适用房。这个丑陋的现象背后揭示出政策操作上的巨大漏洞,监管的缺位。各界都盼望有关方面能推出“治标治本”的有力措施。然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却是“经济适用房租赁”这样的措施。不能不说,这是令人失望的。
首先,经济适用房租赁存在严重悖论。众所周知,目前经济适用住房是提供给有本地户口的居民的,这些居民虽然收入较低,但大多都有自有住房。难道政府希望这些居民将自住的旧房卖掉后,再付租金住入条件设施差不多的经济适用房吗?如果说经济适用房租赁也可以扩大范围,覆盖广大的外来低收入人群,那么事实上,北京租赁市场已存有大量符合这个标准、租金相当低廉的“老平房”。政府是否还有必要使用有限的土地和大量资金进行重复建设呢?
其次,当经济适用房一旦转向租赁后,经济适用房的产权问题也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政府必须永久性持有该类房产。经济适用房建成后,政府以什么价格向开发商赎买、如何购买,这中间不但牵涉到大量的经济和法律问题,更牵涉到政府的职能问题。在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的今天,执行部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既当法官又当律师,这种监督缺失极易滋生腐败和造成资源浪费。
再次,经济适用房转向租赁还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执行问题。比如租金问题,谁来收取、按什么样的标准收取,都是难题。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曾经指出:"现在物业费的收缴率都很低,何况政府部门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政府部门或开发商来收取都同样面临难收的局面,市场上已经有这样的案例,几个廉租房的租金回收并不好。“此外,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改善,承租人搬离经济适用住房后的房屋回收也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我认为经济适用房开启”租赁门“只能是短暂的,解决2-3年眼前问题的权宜之计。而这种不成熟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还是难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
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2%上升到11%。其中,2007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达1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 (责任编辑:铭心)...
2007-05-09 11:43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