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资费高不是什么新闻,近日因为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再掀讨论热潮。该报告指出,目前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人均收入水平的1%,而中国的比例超过10%,是发达国家的10倍,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
老实说,国内对垄断业的声讨已经越来越乏力,不是因为垄断不值得声讨,而是声讨流于表面,同时民众对垄断盘剥的耐受力越来越强。常见的情况是声讨两天,事情也就过去了,大家该干吗干吗。问题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剑桥大学的博士曾剑秋出来指责,世行的报告不科学、不严肃,中国互联网使用价格并不高,中国网络接入服务并不存在垄断。
北京邮电大学由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建,曾教授此举也算是在其位谋其政,可惜,情急之下难免露出些许破绽。
世界银行报告当然可以质疑,处理东南亚危机时世行的紧缩货币政策遭到了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美国一流经济学家的抨击。但抨击必须有理论与事实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意气用事,甚至是障人耳目。
让我们来看两个主要争议点。
世界银行报告采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作为衡量上网费高低的标准,这是诸多标准中的一种,有可商榷之处,但曾教授口中作为“科学标准”的“绝对值比较法”,相形之下更缺乏科学性。
且不说价格收入比是衡量某个产品可接受度的重要指标,例如房价收入比就是一个重要指标,作为消费者接受度的参考数据。从价格收入比来衡量,中国宽带消费者付出的相对价格远在发达国家居民之上。
另一方面,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留学英伦的曾教授在计算宽带包月费时,是以官方的汇率价格而不是以更能反映人民币相对价格的购买力平价作为计算标准。近两年,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一直在提升的过程中,从2002年的约4.56元人民币/美元,到如今的3.43元人民币/美元左右,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在提升。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衡量,我国的上网费不仅不低于美国,而且高于美国6.8倍。当然,购买力平价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计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这些差异并不能说明,以目前低估的人民币来计算就更科学、更真实。
关于中国宽带接入服务有无垄断的争论,同样丧失了学者所应有的客观与公正。由于网络自然垄断特性所致,某大运营商几乎垄断了中国所有的接入上网业务,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几年前,我国还有一些与之竞争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商(ISP),但它们每月要把自己全部收入的90%以上用于支付电路租金。而该大运营商的ChinaNet所使用的电路却完全免费,运营成本天差地别。不仅如此,其他ISP即使出高价也未必能租到电路,纷纷倒闭不在话下。不管各地的小服务商有多少,该运营商理所当然成为宽带接入业务的总服务商。
简单地将万恶归于垄断固然是智力匮乏的表现,可明明是垄断,非要别出心裁为垄断洗冤,却是心智同失。以局部地区竞争激烈来掩盖垄断事实,是对在其位谋其政的理解出现偏差,不过是利益遮目挑战常识。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未到中途,有待全面深化,现在还远远没到稽首称颂之时。
宽带上网费的高低之争,折射出信息优势之下垄断行业成本核算的混乱。各国对宽带上网费的收取有严格的成本核算,如采取包月制的美国就把建设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甚至于可能要用的请律师、诉讼费用都进行精确核算。不同的地形网络铺设的成本不同,中国与韩国、泰国不具有可比性,纯粹以国外的收入价格比作为电信降价的依据,忽视企业的成本核算、经营效率只能是一厢情愿。我国的宽带使用成本中说不定还包括了中国特色的内容过滤一项,也未可知。
电信企业进行精确核算了吗?消费者无由得知。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以目前的宽带服务模式,价格就高不就低是常态,我国不可能出现宽带上网的放心消费与明白消费,宽带使用成本的增加,将导致我国信息技术与传播效率的降低。这在信息经济时代意味着什么,不问可知。
垄断性削弱之后还能更多保持盈利能力吗?还有我们的金融机构包括我们的银行、投资证券机构...市场的价格有变动,但是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去冲击它...
2007-05-11 15:03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