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初见成效,但仍难得到强势销售渠道大力支持小基金公司牛市叹苦经
见习记者朱景锋
一边是大基金公司市场总监悠闲出国,一边是小基金公司市场总监焦头烂额推销基金;一边是大基金公司因发新基金、封转开、拆分基金规模大跃进而喜笑颜开,一边是小基金公司因基金卖不出去而愁眉苦脸,这就是当前基金业内基金公司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基金规模未水涨船高
当前,市场突飞猛进,大多基金公司规模水涨船高,一些小公司的基金规模未能如愿。根据Wind资讯的一季末统计,56家基金公司的323只基金的总份额已经超过9000亿份,资产超过一万一千亿元,而份额靠后的21家基金公司的总规模才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华夏基金一家的规模,排名后10位的小公司基金总份额也只有100亿份,还没有许多大基金公司一只基金的规模大。
不仅如此,小基金公司的规模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规模最小的基金公司天弘基金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仅发行了天弘精选一只基金,这只基金2005年10月成立时有3.39亿份,到今年一季度末只剩下1.15亿份。
有此遭遇的不仅是天弘一家,规模较小的金鹰、天治、东吴、友邦华泰等旗下的基金也经历着同样的窘境。一方面是基金业绩还算稳步上行,但苦于渠道、品牌等弱势明显,暂难以分享大牛市的基金盛宴。
渠道支持不够
与大基金公司一天售完相比,小基金公司的营销显然失势。尤其是难以得到强势销售渠道的大力支持。
在基金公司的服务供应商中,控制销售渠道的机构侃价能力最强,其中银行是最重要的代销渠道,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基金的发售过程中,银行不仅要把所有的认购费和申购费据为己有,而且往往要求额外的奖励佣金和尾随佣金。由于规模小和品牌影响力较弱,小公司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即使这样,代销渠道特别是银行往往也不愿给予小公司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业绩品牌和渠道是基金销售的两张王牌。异军突起的银行系基金很能说明问题,2005年中期才成立的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和建信基金凭借着各自大股东工行、交行和建行的大力支持,规模取得惊人增长。当然,银行系基金公司旗下业绩表现不负众望。
应当承认,众多小基金公司股东实力一般,不能提供较多支持也是原因之一,个别甚至因为股权之争给自己的经营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在没有突出品牌和渠道支持的情况下,小基金公司的营销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但可喜的是,一季度以来,随着一季度小规模基金业绩的领先出众,营销之势似有转机。
乘势营销初见成效
据最新消息,巨田、金鹰等一些基金公司通过持续营销基金规模增加不少。巨田基金有关人士日前透露,一季度基金业绩报告发布后,旗下基金净申购倍增,其中巨田资源现有规模已超过了10亿份。
记者发现,小基金公司的共同点是基金数量少,单只基金规模小,没有封闭式基金,缺少旗舰绩优基金,大股东实力一般。这样基本消除了通过封转开、拆分和大比例分红持续营销来迅速扩大规模的可能性。
然而,不少小基金公司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切。今年以来,有不少小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取得了优异的业绩,根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截至5月11日,中邮优选、益民红利、东方精选、光大红利、巨田基础、巨田资源和天治核心等七只基金的净值分别增长99.03%、80.36%、77.58%、77.00%、73.29%、73.15%和72.97%,在119只开放式股票基金中排在前12位。小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开始得到市场认可,为基金销售打下了坚实的业绩基础。
另外,一些公司通过拆分绩优基金实现了规模增长,如申万巴黎4月18日拆分申万巴黎新动力和光大保德信5月8日拆分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这些公司的实践表明,小基金公司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逐渐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