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林志文
“不在钱多钱少,关键是尽可能地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这话道出广东执政者的思路——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农民办实事,让群众年年都能感受到发展成果。
以教育、医疗、人民调解、安全生产为突破口,广东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先行一步”,带给广东的不只是成为“排头兵”的荣誉,还有作为“试验田”的压力。
过去5年,这种压力更多地体现在,广东较早地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分化更加明显,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有些社会矛盾趋于激化……这些问题时刻考验着广东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
不过,也正是由于“先行一步”,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极大增强,广东有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能力破解各种难题,有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有能力更大程度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近年来,广东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教育、医疗、征地拆迁、人民调解、安全生产等作为突破口,实施各项民心工程,目的只有一个——让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甜头”,争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继续领跑。
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
“今天组织200人去英德资助200名孤贫职中生,今年已资助294名,拟再资助200名职中生,有可能更多。”5月13日,南方周末记者的手机收到了广东公益恤孤促进会秘书长王颂汤发来的短信。
这个民间慈善组织过去3年透过社会筹款共捐助了一千多名孤贫中小学生。但随着广东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该会一直考虑转型。今年初终于确定下来,将原本以资助中小学生为主转为资助职中生为主,每生每学期500元,3年共3000元。
“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有这个需要,职中生就业率高,希望藉此帮助贫困家庭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广东的义务教育基本不需要什么费用了。其实从去年起,我们原先的捐款就大部分以救济款的形式补助受资助学生的家庭了。”
广东公益恤孤促进会的转型过程客观上体现了广东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王颂汤说:“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广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每一次政策调整总是先于全国一步。”
让农村孩子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广东多年的梦想。根据“先困难家庭后一般家庭,先欠发达地区后一般地区,先农村后城市”的原则,广东实现真正义务教育经历了“四步走”——第一步,2001年起率先对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第二步,2005年9月,在1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试点免费义务教育;第三步,2006年9月,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第四步,2007年秋季学年起,广东省财政将再拨11亿元为免书费埋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并着手研究城镇免费义务教育问题。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看病难、看病贵”曾被称为中国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农村“看病难”更成为“一保五难”中最令农民挂心的难题。
在广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推手,有效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为引导农民积极参合,广东各市各出“招数”,财政能力较好的地方更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鹤山市从今年1月1日起实行新农合即时补偿方案;云浮市将合作医疗补偿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
“不在钱多钱少,关键是尽可能地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这话道出广东执政者的思路——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农民办实事,让群众年年都能感受到发展成果。
广东在这方面的投入毫不吝啬。
2007年,广东省财政将安排约11亿元补助资金,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和台山、恩平市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从人均25元提高至35元,广东省人均筹资标准达到60元以上,参合率达到80%,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万元以上。
在看病最难的农村,从2006年7月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年补贴1万元”,省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6亿元,补贴14个欠发达市以及江门、恩平市的村医,为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根据国家卫生部、财政部3月下发的通知,从2007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但在广东,经过5年的努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建立,今年全省参合率已经达到83.6%。
“三条红线”化解征地矛盾
农村征地拆迁因其复杂的利益纠纷,一直是基层干部最感头疼的难题之一。
有数据显示,随着广东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遗留问题成为近年来引发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2003年至2005年,全省因征地问题集体上访的批次约占当年集体上访总量的1 / 4。
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出了“三句硬话”:“今后,征地手续不齐全、不完备的项目,不能开工;没有与农民就征地补偿民主协商、达成协议的项目,不能开工;征地补偿款没有兑现到农民手里、各种补偿不到位的项目,不能开工。”
“三句硬话”掷地有声,成为广东各地征地建设项目的“三条红线”。
“硬话”之后有“硬政策”。广东国土资源厅及时出台了征地补偿实名支付制度、土地补偿原则按法定上限标准执行、建立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等配套政策,确保“阳光征地”和依法征地。
广东国土资源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政策紧紧围绕征用土地中维护农民合法利益这个主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兼具可操作性及威慑力。政策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着重从补偿制度上突破。这些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也遏制了因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升的势头。
据统计,目前广东各地已全部兑现《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实施以来的应补偿征地款99.35亿元,兑付了1999年以前拖欠的征地补偿款2.9亿,及时妥善处理了145宗因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方面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问题,落实了1.48亿元征地补偿款到村集体和农民手中。
“三条红线”成为农民维护安身立命之本、维护自身利益的“护身符”,成为政府部门化解征地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大调解”促社会和谐稳定
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这是广东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处理不当往往容易引发群体性纠纷。通过调解组织、调解手段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是广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探索。
“人民调解就像防火墙,一有矛盾发生了,它首先介入;同时它又像清道夫,把基层的小矛盾排清,使之不会酿成大事和恶性事件。”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杨日华告诉记者,人民调解因其具有调处民间纠纷、预防矛盾纠纷激化、法制宣传教育等功能,以及便民、利民、快捷、不收费等特点,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在社会矛盾多发期,探索一条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子,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任务来得更紧迫。“不出事应该是更好的政绩。”对此杨日华深有体会:“有时候调解员几分钟、几句话,就能把一个有可能发生的上访事件或恶性案件消弭于无形。人民调解的作用,它对经济、社会、政治带来的效益是无法用成本来计算的。”
近年来,广东大力加强各级各种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已初步构建起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到2006年底,全省已建调委会2.9万个。据不完全统计,过去6年间,全省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3万多件,调解成功率95.89%。仅2006年,全省共调解民间纠纷20万余件,调解成功率为94.4%。基层政府及老百姓对此反应热烈。
据了解,针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大多牵涉面广、复杂程度高、涉及职能部门多等新特点,广东开始探索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健全大调解格局,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以及其他类型调解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从而及时解纷息争。
铁腕打好安全生产攻坚战
2005年8月7日,兴宁煤矿特大矿难令广东警钟长鸣:“和谐广东”首先必须是“平安广东”。安全生产关系到每个企业、家庭、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6年6月,一个消息令外界瞩目,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外宣布,广东于5月底前坚决关闭了梅州、韶关、清远253座煤矿,关闭了分布全省7个市、23个县(市)、区的13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退出了煤炭和烟花爆竹两大高危行业。
据了解,广东是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最终作出此决定。由于两大产业涉及人数多,范围广,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广东决心之大也可见一斑。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陈建辉说:“可以说,广东是以铁的手腕,打好了这两个行业全面退出的两个攻坚战。”
“安全事故猛如虎,安全责任大于天”。本报记者从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了解到,铁腕被贯彻到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用陈建辉的话说,一靠政策,二靠责任,三靠落实,四靠治本。“落实是决策的归宿和生命,我们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亲力亲为,力求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好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的落实。”
铁腕整治之下,广东经济在“安全警戒线”内稳定运行——连续多年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并呈下降趋势。
居安思危,安全生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广东来说,任重道远的还有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永无止境的探索。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过的:“广东遇到的问题,有可能也是许多地区将要遇到的问题;广东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全国的借鉴;广东的挫折,也可以为全国提供教训。”
先行一步,是广东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突出特点,也是“广东精神”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