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5月10日,宝钢集团总经理艾宝俊、邯钢集团总经理李连平大手一握,伴随双方长达一年的“宝邯之争”顷刻烟消云散,并由此步入“宝邯之恋”蜜月期。
4月4日,“邯钢JTB1”认购权证谢幕,权证持有人共计获得邯钢集团划转的9.08亿股邯郸钢铁股票,约占总股本的32.22%;而邯钢集团持有邯郸钢铁的股份缩水为9.15亿股,持股比例降为32.49%。
这意味着自2006年6月起一直持有占邯郸钢铁总股本5%左右流通股的“宝钢系”完全有可能通过持有全部邯钢认购权证一举收购邯郸钢铁。
但最终的结果并非如此,“宝钢系”自2006年9月1日起就彻底退出了邯钢JTB1的超比例持有人名单,为什么不通过市场化手段收购邯郸钢铁呢?
实际上,在国内钢铁业声势浩大的兼并重组浪潮中,地方政府的态度非常关键:有了他们的支持,跨地域并购如虎添翼;否则寸步难行。
此前,宝钢集团尝到了地方政府支持的“甜头”:宝钢集团仅以30亿元的代价,就获得了增资后八一钢铁集团69.61%的股权。但这一次,宝钢则体味到跨地域并购的诸多苦涩。
在眼下这个行业景气周期,钢铁企业都是当地的财政支柱。而在税收分配问题没有厘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显然不甘心将财神爷拱手让与他人。此外,河北省政府一直寄望于邯钢集团整合南部钢铁业,打造钢铁强省,当然更不会轻易放弃邯郸钢铁的控股权。
于是我们看到,在去年的“宝邯大战”中,听命于河北省国资委的邯钢集团又是增持,又是制定反收购计划,一副绝不退让的劲头。
如果宝钢集团真的通过在二级市场收购股票和认购权证最终成为邯郸钢铁的大股东,我们也不难想象“强龙难压地头蛇”的结局。姑且不论邯郸钢铁在生产方面还受制于邯钢集团,单是地方政府在各种审批手续上的为难就够宝钢受的了。
市场人士也认为,没有当地政府的认同,钢铁行业单纯市场化的收购难度很大,因此宝钢集团通过二级市场方式收购邯郸钢铁的可能性太小。
幸而,识趣的宝钢集团并没有“霸王硬上弓”,而是瞅准邯钢集团资金短缺的困境,大比例持有邯郸钢铁的流通股及认购权证,以二级市场的压力增加谈判筹码。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透露,早在“宝邯大战”前的2006年4月底,邯钢和宝钢已经就合资建设邯钢新区项目开始初步接触;而在2006年8月,双方形成了邯钢新区项目合资意向书的初案。
此时,失去意义的邯钢认购权证逐渐淡出宝钢集团的视野,“宝钢系”自2006年9月1日起,不再是邯钢认购权证的超比例持有人。双方由二级市场上的“暗斗”变为邯钢新区项目上的“明和”。
在政府的协调下,宝钢和邯钢在互有让步的基础上终于达成合资意向书的基本框架内容。
作者:高建锋 中国证券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