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成刚
“甘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敦煌文化为龙头,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地域文化为重点,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建设发展思路,甘肃将把6月22日在天水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这个持续了18年的地方行为变成由省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驰名世界的敦煌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以长城、石窟、汉简、彩陶、青铜器、铜奔马、古遗址、遗书经卷等为主要内容的丝绸之路文化,对“亚欧大陆桥”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多民族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突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陇东边区、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会宁会师、腊子口战役等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徐守盛介绍说,面对如此丰富和深厚的资源,近年来,甘肃省注重创新文化内容和方式,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的台阶;舞台艺术创作精品荟萃;文艺演出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特色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品牌;文物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就2007年第19届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徐守盛表示,“这是全世界华夏儿女共同朝觐祖先,共襄民族发展,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件盛事。”
据励小捷介绍,甘肃省已将借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来发展文化产业,列为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他举例说,推出《大梦敦煌》《敦煌韵》等一批精品剧目、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享誉海内外的《读者》杂志……已经成为甘肃的特色文化品牌。励小捷同时表示,要借用甘肃丰厚的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比如《读者》杂志,成立了《读者》集团,确立了它的市场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它的发展与壮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甘肃的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比较多,新兴产业相对比较少,比如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把文化产业做大,结构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三是开拓国内和海外市场。甘肃本地群众的文化购买力不是很高,所以要借助本地品牌、开拓省外市场。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