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刚从美国参加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任仪式回国的袁隆平院士,在
湖南省农科院接受了新闻记者的集体采访,下面是部分答问实录。
袁隆平(开场白):我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爱自由散漫,的确,我喜欢自由自在。
与记者见面,我感到压力非常大。人怕出名,出了名之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
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我得的奖很多,国际性的奖也不少。1997年我在墨西哥得了一个荣誉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先驱科学家,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代表我们国家、代表中国人民,也算是给中国人民增添了一点光彩。
新华网记者朱继东:这么多年您获得了这么多的国际性大奖,您最看重的是什么奖?很多网民尊称您为人民科学家,您喜欢吗?
袁隆平:我的确得了很多国际性奖,很难说喜欢哪个,我认为这些奖都差不多,都是国际上的荣誉,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农民科学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顶多就是农学家,科学家谈不上。
农民日报记者黄朝武:20年前农民日报报道就称呼您为"杂交水稻之父",您怎样看这个称呼?
袁隆平:这个"之父"呢,也可以说是创始者,杂交水稻的创始者。最开始是国际水稻所的所长给我取的称呼,叫"杂交水稻之父"。后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大了,慢慢就这么尊称我,开国际会议介绍我的时候就说"杂交水稻之父",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荣誉。
光明日报记者胡其峰:您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但一些报道也称您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您怎么理解农民?
袁隆平:农民是非常朴素、勤劳的,农民身上一些好的东西我还学不到,很惭愧。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农民的那种朴素、勤劳、节俭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对农民非常尊重。他们很朴实,非常重感情,非常好客,你到他家里,他再穷也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来请你吃。所以说,农民科学家也好,现代农民也好,我认为是一个美称。
新华社记者朱玉:您是研究粮食的,有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
袁隆平:你们年纪轻可能不知道,饿肚子是非常难受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总是吃不饱,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有时候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我那时候在农村实习,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觉烤火把脚烤热了以后,放到被窝里面,又是冰凉的,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冰凉的。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经济日报记者杨忠阳:您做过很多科学实验,也经历过许多失败,您有没有想到过放弃?
袁隆平:当时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我当时迷信苏联,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后来才醒悟过来,便偷偷学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明明:我知道您这些年特别关注人才培养,您自己过着这么朴素的生活,却把很多钱捐出来培养年轻人,您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袁隆平:年轻人搞课题研究没有经费,我就适当地资助他们一点,奖励在农业方面有贡献的年轻人。过去有些课题经费,很多年轻人申请不到,没有钱你怎么搞研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就资助他们3万、2万,多的一年资助5万。还有培养博士生,原来每年给我1个指标、一些经费,我们设立了
基金会,我就可以多带几个博士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我们基金会可以解决。
科技日报记者贾婧:您曾说过您上学的时候很淘气,是一个学习不怎么好的差学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点,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小时候就喜欢游泳。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在重庆读书,日本飞机天天在轰炸,我们就跑到河里游泳躲避轰炸,后来干脆就逃学,不上学。我喜欢的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数学没学好,初中学正负数的时候,负乘负要得正,我不懂,就问老师为什么,他不解释反而要我呆记,我从此不感兴趣。结果数学就没有学好。我同桌的一个同学(后来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数学成绩很好,但他不会游泳。我们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习题。他倒是学会了游泳,后来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二名,我对数学还是一头困惑,还是不懂。
北京日报记者王鸿良:您对名和利怎么看待?
袁隆平: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薄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人民日报记者朱隽:大家对您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勇气肃然起敬,如果有人对您的权威提出质疑的话,您会有一个什么看法或态度?
袁隆平:我认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百家争鸣,这是正常的。在学术界是经常的,大家来探讨。比如常规育种和杂交水稻的观点就不同,水涨船高,常规育种是800斤,我就可以到1000斤,常规育种1000斤,我就可以到1200斤。有些搞常规育种的人就不相信,
广东有一个很有名的老育种专家,他育了很多的好品种,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常规育种会超过杂交水稻。虽然观点不同,但是我们还是在一起搞科研、搞试验,最后在对比结果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认输,最后自愿加入我们的队伍。
法制日报记者席锋宇:您家人当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呢?
袁隆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小的时候她教我英文启蒙,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现在为人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记者闫雪怡:您的工作类似苦行僧,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深的情结?
袁隆平: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工人日报记者龙巨澜:杂交水稻技术在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袁隆平: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农民就越来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如果一个国家农民占了70-80%,说明生产力很低下,国家很落后。我们的国家在进步,农民大多数都出去打工去了,这是好事情,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农民占到40%-50%就已经很不错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甘丽华:国家惠农政策实施粮食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产品相应提高价格,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您认为这应该怎么办?
袁隆平: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这是好事情,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粮价。物价部门要发挥作用,控制其他相应产品的涨价。现在国家财力增强了,完全可以拿一笔钱出来,提高粮食保护价,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