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G8峰会的前身七国峰会曾被视为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原本是一个发达国家间对话和博弈的平台,甚至在过去许多时候,这种对话带有一定程度的排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G8议题逐渐拓展到了政治和安全领域,越来越呈现出其多元的全球化合作治理面貌。
短期来说,中国仍然是G8的旁观者和对话者,也没有加入G8峰会的打算。但是与G8国家的对话过程,对于一个迫切需要学习崛起经验和教训的国家来说,却拥有多重含义。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到,成为一个有国际责任感的大国,是需要培养良好的国际政治习惯的。
作为一种崛起的动力,我们一直在谈软力量,并将其视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这并不是因为软力量自身在过去的时间中获得了多么突飞猛进的变化,而是因为在今天这个世界上,硬力量已经没法万能地解决所有的问题了,也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如气候变暖、自由贸易等,早已超过了传统的力量范畴。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软力量,才能确保一个国家的积极形象。
但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政策体现出来的。强大如美国,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一个专业性的角度来建设其国际形象,但是仅从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甚至拿中国作为全球变暖问题的挡箭牌一举来说,决然无益于其国际形象。当然,布什政府既不愿参与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保护项目提供资金补贴,也不愿履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排减义务,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国国内利益和政党利益。但是就这个议题来说,美国获得的利益,显然不足以弥补它在国际责任中所失去的声誉。而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无论发达与否的国家,都要为全球性的事务买单。这就是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权衡,也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重复其他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不会遭遇同样的挑战。至少从目前来看,这种全球性的挑战指向极为明显的意义——民生。5-10年以前,G7/G8峰会的讨论焦点是贸易问题和配额问题,但是5-10年之后,个别政府的需要,正在让位于世界性的需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在这个文字上,其实我们更看中“共同”二字。因为这种责任性的养成,实际上是培养一个大国良好国际政治习惯的开始。
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补课”。同样的情况其实也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当我们面对地方利益和长期发展问题的时候,多数地方领导人会选择以满足眼前利益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忽视环境、气候、民生等多个问题。而问题的积累却容易滋生看不见的压力。G8峰会正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各种阶段之后,不得不用最具体的排放指标来约束他们曾经消耗的资源,弥补发展过程的巨大代价。假如一个国家在参与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就能够对国际事务尤其是公共事务展现出良好的责任意识,那么即便有一天我们落实《应付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能够承担具体的排放指标,那也是一件好事。
因此,中国在这次G8峰会上,拥有一个十分有利的观察角色。今天G8国家所讨论的许多命题,很可能就是明天中国所遭遇的命题。“发展中”不是一个永恒的名字。这是一个会被超越的阶段。当我们超越这个阶段之后,很可能我们遭遇到的问题具备同质性,为了不要再“补课”,就是我们必须要从G8峰会中得到的启示。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