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 可持续发展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谈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消息 6月8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新华网,就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8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新华网,就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图为郑国光谈全球变暖的原因。(新华网陈竞超摄)

  访谈页面│文字实录│访谈图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气候变化在世界上全面升温,相信目前正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气候问题就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就气候变化问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郑国光为什么一谈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呢?因为大气是没有国界的,气候变化也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大气是流动的。
真正的要反映整个全球的气候变化就按照全球平均的气候状态。可能有的地方暖一些,有的地方冷一些,但是全球变暖就反映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状况。比如说从1906年到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摄氏度,这就代表全球的平均状况,它并不代表说全球每个地方都增温了0.7摄氏度,可能有的地方增温了0.2度,可能有地方比平均状况还下降,但是这个平均状况反映了地球大气发生的很大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在一段时间里的统计意义上的变化,比如我们讲过去30年平均气候状况,过去30年全国平均气温是9.9摄氏度,可是去年达到了11.1度,就比30年的气候平均状况高出了1.2度,这就是气候变化。就是某一段时间相对于整个长期的气候状态波动值,这叫气候变化。

  什么是气候变化,首先要谈一谈什么叫天气,什么叫气候,然后再是气候变化。大家很熟悉的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比如几分钟、几天发生一个天气现象,比如一场台风。气候是一个长时间的,比如说一个季度、一年,就是天气过程的平均或者某一个天气要素的平均,比如我们讲今年的气温比去年高,实际上是指一个时段的平均,也反映一个地区冷、暖、湿、干的状况。

  5月15日,游客在格陵兰岛沿岸水域参观。据测算,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6月4日公布的《全球冰雪展望》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冰川、积雪加速融化的严重后果,并呼吁各国联手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新华社/路透

  过去50年气候变化90%以上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

  主持人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特点?趋势是什么呢?

  郑国光全球变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过去100年上升了0.74摄氏度。它的影响,比如说对自然系统,变暖以后,冰川要融化,高山上的雪线要上升。全球变暖以后,导致海水膨胀,导致两极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7厘米。全球变暖还导致一些生态的变化,比如有一些植物、动物种类的急剧减少,也导致农业生产产量、布局的一些变化。

  比如中国变暖,导致生长在北方,就是原来在北方不能生长的植物可以生长了,生长期延长。对农业产生影响的还有农业病虫害,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农业病虫容易越冬,导致病虫害增加。当然还导致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给出许多事实,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平均降小雨的日数减少,降大雨的强度增加。

  还有就是去年重庆的特大干旱,也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运动的规律发生了变化,导致极端的天气气候灾害增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干旱的地方更旱,多雨的地方雨更多,就是大气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持人通过气象统计数据,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郑国光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据全球气象观测网已经表明的事实。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种的,它有一个自然的变化,也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变化。根据IPCC,也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过去50年发生的变化,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为引起大气变化主要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这样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当然这里还有自然的变化,因为气候是有波动的,把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叠加在一起就引起了全球的持续变暖。谈到温室气体主要是讲二氧化碳,地球大气不能没有二氧化碳,如果没有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全球温度就不是现在的平均15度,而是零下18度。但是温室气体过高也不行,因为温室气体一多,温室效应又增加了。所以使得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

  到2005年底,全球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是379PPM,就是每百万个空气分子就有一个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分子。这个量在过去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温室气体的浓度是最高的,应该说当今温室效应还是很明显的。

  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过去20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

  主持人气候问题在世界上升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政治外交、科技会议上都被列为重要议题,比如现在正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也是重要议题之一。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郑国光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因为气候变暖影响到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是气候变化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反映了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暖。人类活动主要还是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人类为了生活生产发展所造成的,是在发展过程产生的气候变化问题。所以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从1750年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持续增加。应该说现在的发达国家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过去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无约束的发展,排放温室气体。

  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是50年—200年。所以导致当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过去发达国家在200年前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当今全球气候变暖。作为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发展过程当中。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而且它现在的排放量比发展中国家高的多。比如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中国的6倍。发达国家,像OECD国家,人均排放量是中国的3倍。我们叫做奢侈排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几千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为了发展,是一种生存排放。

  5月15日,冰山的影子倒映在格陵兰岛沿岸的水面上。据测算,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6月4日公布的《全球冰雪展望》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冰川、积雪加速融化的严重后果,并呼吁各国联手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新华社/路透

  这不是在一个比较线上。就是发达国家的排放导致当前全球变暖,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你现在的排放量比发展中国家又高那么多,那你现在又限制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的排放,这是不公平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对待气候变化有一个原则,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来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共同是什么意思呢?所有地球上的公民,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就是要减缓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但是应该有区别,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发展的,它要重视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但首先是为了发展。发达国家过去无约束的排放,现在属于奢侈排放,人均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应该率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国际社会对待气候变化,对待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共识。可是美国这个头号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排放量都是世界最大的,但是它拒签《京都议定书》。

  美国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它自身还要发展,还要消费,站在其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认为《京都议定书》对自身的发展有限制。比如承诺《京都议定书》,GDP将减少0.5%—2%,将减少500万到1000万的就业机会。美国承担《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将会影响它的发展。第二,美国认为,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也不少,不参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公平的,所以它拒签《京都议定书》。

  这几年全球变暖已经对人类环境产生了影响,比如说今年2月份,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本来是讨论经济问题,但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欧洲普遍温度升高,比常年高了很多,使得大量的滑雪场没有雪。参加达沃斯的官员、经济学家一方面参加经济论坛会,一方面要到瑞士著名的滑雪场滑雪,但是他们到了达沃斯以后很失望,他们认为气候变暖已经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后来临时投票说经济论坛的议题是什么?气候变化。因为影响这些代表们滑雪了、旅游了、休假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出台,今年2月份第一工作组的评估报告,4月份是第二工作组的评估报告,5月份是第三工作组的评估报告,这三个工作组评估报告的出台表明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6年前出台的一些结论,比如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66%的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到第四次发布的评估报告变成90%以上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果人类再不采取行动,可能全球持续变暖就要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从西方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比如说法国总统、英国首相,他们都要换届,涉及到这两个国家的选举,因为他们都不能再连任了。在他们离任之前,在经济上、外交上没有可以做的事了,就集中到环境上,环境上更多的又是气候变化。所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希望在他退下之前研究环境问题,比如说他推动在2月份搞一个气候与环境的高层论坛,想推动成立世界环境组织。紧接着英国首相布莱尔也搞了一个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邀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也是推动二氧化碳的减排,保护地球环境,试图在环境上做一些工作。

  再一个问题就是欧盟和美国这样两个发达国家团体,一直想争夺世界事务上的领导地位。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在环境问题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在全球起到领导的地位。欧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正好起到领导的地位。所以今年3月份召开了欧盟理事会,讨论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讨论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很少的。他们通过三个20%的目标。

  第一个20%就是到2020年,欧盟所有的国家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第二个20%是指到202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对于1990年—1999年的平均水平,要减少排放20%。第三个20%是清洁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占整个总能源的消耗要超过20%。这样一个标准对欧盟来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务中起到领导的地位,有主动权。

  所以欧盟轮值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她原来是环境部长,对环境有优势。她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在德国经济发展当中又遇到很多难题,她正好利用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利用她的优势,使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真正起到领导地位。欧盟对环境问题一贯很重视,所以在欧盟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要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欧盟国家在环保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怎么把环保技术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环境保护方面,在气候变化方面,能够有一个很响亮的声音。

  实际上在气候变化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为什么气候变化问题变成了发达国家政治家讨论的问题,一方面有政治上的考虑,另一方面,背后有很多经济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很快,又可以用气候变化这张牌子来压中国、印度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里面有外交、政治、经济交互在一起。所以这场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运动”来势还是相当凶猛的。

  主持人比如4月份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利用他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期间把能源、气候问题拿到了安理会讨论,许多媒体认为这是气候外交,很多人认为气候变化已经演化为重大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话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郑国光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很可能导致农业减产,比如温度升高了2—3度,农业有可能减产5%—10%。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增加,灾害的增加又导致社会安全、社会稳定问题。由于大量的消耗,经济发展引起能源紧张,涉及到许多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比如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寻求更多的能源,消耗更多的能源,也涉及到一些能源安全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主持人请您具体谈谈气候变化问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郑国光可能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农业问题,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农业生产的结构,包括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等等。因为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干旱的地方更旱,降雨多的地方更多。对防御暴雨气候灾害和预防抗旱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粮食的减产。气候变暖以后,收获季节、田间管理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不适应这种气候变化,很可能对我们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生态变化,比如有的地方生态更加恶化。

  气候变化还可能引起海平面的上升,IPCC最新评估报告表明,未来100年气候变暖,全球增加温度是1.1到6.4度,会引起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意味着许多沿海地区和小岛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对它们的威胁。气候变化问题还可能引起流行病的流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气候变化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根据IPCC评估报告搜集到的一些材料,有些科学家选取了一些植物物种研究,如果气温升高了2—3度,他们所研究的一些物种有20%—30%将会灭绝,可能会引起一些植物灭绝,导致一些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气候变暖还可能引起淡水资源的短缺。美国最近出台一个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报告也表明,气候变暖可能会引起一些国家的安全问题,可能有些地区冲突增加,研究了对美国安全的挑战。

  气候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冰川融化、雪线上升,加剧了北极冰的融化。北极冰融化会导致什么呢?海水淡化。《后天》那个电影中的可怕情景就描绘了气候变化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情景。通过气候持续变暖引起冰川融化,海水淡化。它把几百年到一千年这么长时间要发生的事很巧妙的压缩成几天发生的事情,它结合了IPCC一些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的技巧,在时空尺度上进行巧妙的压缩,就变成了《后天》这个电影,向人类展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一些可怕后果。

  中国在国际气象舞台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主持人有网友问,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郑国光大家知道,《京都议定书》实际上是各国在1997年在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把全球国家分成两类,一类就是发达国家,他们讲的是经济合作体国家,也就是前工业化国家,他们要承担减排任务,比如平均减排5.2%,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要多一点,是7%。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减排指标的,就是在2012年以前不承担任何的减排指标。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还是很重视气候变化的。所以我们自己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制定目标,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比如我们搞退耕还林还草,因为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应该说吸收了大量排放。我们也加强了环境保护,中国政府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3亿人,如果不采取计划生育措施,这3亿人,累计每年要增加排放12亿吨的二氧化碳。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努力。经过这样的努力,最近国家发改委马凯(马凯新闻)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我们减少了几十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方面确实采取了许多措施,在科普宣传、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我认为还是作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做的努力。

  主持人有网友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气象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郑国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是对外开放最早的一个部门,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以后,他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中国气象局前局长也是第一个担任国际组织主席的学者,连续两届担任世界气象组织的主席,应该说在国际气象舞台上,我们的合作还是很广泛的。比如现在中国和22个国家有双边的气象科学合作协议,和186个国家有气象科技合作往来。

  中国科学家现在还担任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这样一些高层职位,在国际组织上,前局长秦大河院士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在国际舞台上,有许多中国科学家主持承担一些科技计划。通过国际气象合作的交流,一方面促进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我们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中国每年通过援助项目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气象仪器、装备,接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来中国培训。中国气象局连续办了40期的多国别学习考察团,就是每年邀请10—30名发展中国家的气象局长到中国来进行参观、访问、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气象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我觉得中国现在在气象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本人这次参加第15次世界气象大会,以鼓掌一致的方式选举我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说明中国在国际气象舞台上的地位。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国际气象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主持人有网友问,在防治沙尘暴方面,西方国家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郑国光实际上沙尘暴是一个自然现象,在世界气象组织观测规范里,全球气候观测站都在观测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并不是说亚洲或者说东亚的独特天气现象,在西亚、在非洲、在美国,以至于在部分欧洲地区都有沙尘暴天气,它本身是一个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在天气观测图上可以看到,它还在发生。在防治沙尘暴方面,人类要完全消除沙尘暴是不可能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现象,你说能够把沙漠全部消除了?不可能。

  怎么样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就是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要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美国沙尘暴也是很严重的,但是美国的政策就是把生活在生态比较恶劣的居民迁出来,但在我们国家做这样一件事情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人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些地区,但是中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说,三北防护林防治沙尘暴,退耕还林还草,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从气象局统计来看,沙尘暴发生的频次比60年代、70年代是减少的。也就是在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重视植树造林活动带来的一些成就。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一些政策的引导,通过老百姓的努力,我们的生态环境会逐渐改善,这样可以减少沙尘暴灾害。但是要完全消除沙尘暴天气,从自然规律来看,在我能看得到的未来是看不到的。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不能和欧洲那种生存环境相比。

  期望气象工作者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报天气不现实

  主持人有网友问,现在天气预报有偏差,这是为什么呢?

  郑国光说实话,大气规律变化很复杂,影响大气变化的因素,它自身的一些变化规律,比如说地形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理论上来看,大气本身是处于混沌状态,人类经过一百多年对大气的研究,只能研究它的一些基本规律,但对它具体到每一个天气的规律,没有像天文科学观测每一颗星,哪一颗慧星是什么,观测是百分之百。对大气来说,实现百分之百预报一个天气,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预报十天二十天以后的事情,要说百分之百准确预测也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就是要监视大气的变化,逐步探索它的运动规律,预测它的未来发展。

  所以从过去几年的统计来看,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是83%,这个数字在国际上还是属于前列的,和国际水平相差不多。也就是说人们对大气认识的水平,目前也就是这样一个水平,表明了大气过程的复杂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对大气观测从时间、空间上加密观测它,通过数学来计算预测未来天气手段的提高,我想对未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将会得到提高。反过来,网民期望着气象工作者百分之百的预报天气,我觉得也是不现实的,应该对气象工作者给予理解。但我们保证,气象工作者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做好天气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在后续的服务上要跟得上去,使得气象预报服务和网民贴得更近一点,相互理解。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气象服务的现状并展望一下前景。

  郑国光现在整个气象业务服务的水平,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稳步提高,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把气象工作定位于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加大了对气象现代化的投入。比如像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国家拿出那么大的资金发展气象卫星,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同时拥有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的三个国家之一,就是美国、前苏联和中国。这个卫星投入还是很高的。国家拿出几十亿来建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现在已经完成128部,全国是158部,一部雷达要投入三四千万。雷达对于探测突发性的、局地的天气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雷达的功能就相当于医生X光透视一样,更精确地了解天气过程,比如说暴雨、冰雹内部的一些结构,这样对提高预报准确率、防灾、减灾提供很好的工具。现在拥有这样的雷达网就是美国,包括英国、德国、日本还不具备这样的雷达网。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防灾、减灾,体现以人为本。过去几年里,国家又投入很多经费帮助改善通讯系统,从国外引进最好的计算机放在气象部门。所以中国气象局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和进口的最先进的计算机。各级地方政府应重视气象工作,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经常视察中国气象局,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到甘肃省气象部门慰问广大气象职工,给了我们很大鼓舞。现在中国气象业务观测网很健全,地面网,有人观测站是2600多个台站,高空探测站有120个,每天要放两次气球探测地面到30公里的大气状况,全球只有1000个高空探测站,我们有120个。我们还有很先进的卫星通讯系统和地面通讯系统,就是实时的接收和发布一些气象信息。应该说,气象现代化水平在国际上还是处于前列。作为整个队伍建设来看,我们的队伍还是比较大的,全国正式职工是53000多人,实际上从事气象工作的超过10万人,这个队伍分布在各个地方。而且气象部门一直把提高预报准确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作为头等任务。

  把对各级党政部门的服务和老百姓服务放在首位,体现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个天气过程不放过,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所以我们现在预报服务的产品是非常丰富,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预报产品。老百姓对天气工作也很重视,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晚间7点30的天气预报节目已经连续八九年都是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收视率最高的,一方面体现了预报工作可信度增加了,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气象工作的肯定和欢迎。我们还通过手机等方式把气象预报发给用户。在服务面,服务贴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贴近老百姓方面,中国在世界上是很有特色的。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每次到中国来都是要向我们学习的。但我们离各级党政部门和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还要逐步改进。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

  主持人自从我们发出预告以后,网友提问特别踊跃。有网友问,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

  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减缓,一个是适应。减缓就是要全人类来共同努力,尽量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减缓的目的。现在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因为现在它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属于奢侈排放,美国人一家可以拥有几辆小轿车,人均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再一个,这些发达国家把大量的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它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有一个国际组织叫清洁能源计划,就是通过清洁能源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改进环保措施。发达国家要承担一个义务,就是应该把他们先进的环保技术无偿的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来讨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认为发达国家应该主动承担减排义务,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中国来讲,我们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节能降耗等。

  我觉得还要进行一些科技创新,对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进行一些产业结构改造。比如钢产量,比世界上前15个国家的总量还要多。焦炭出口量是1400万吨,还有电解铝。要真正算排放量的话,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排放总量之高,许多是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这个量也相当大,如果把这些帐也算到中国的头上是不公平的。我觉得他们有义务,既然是转移排放,他们也有义务把他们的技术无偿提供给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他们掌握了这些技术。当然,中国还要做更大的努力。现在党中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一些节能减排的指标,我们还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努力,尽可能的减少排放。

  但对中国来说,我认为更多的还要适应气候变化,因为中国需要发展,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我们是不是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防御和减少气象灾害。我认为面临的挑战很多,在中国来说,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怎么在发展当中应对气候变化,要更多的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当然,减缓、适应要并举,我认为适应更重要,要树立全民意识,希望我们的媒体要向广大老百姓宣传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措施,使全民动员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气候。毕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所以我想通过全民的努力,通过各项政策,经济、法律、法规各个方面的措施,我想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尽的责任。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对郑局长百忙当中来到新华网表示感谢,也谢谢广大网友。
(责任编辑:雍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郑国光 | 达沃 | 马凯 | 万立方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