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据重庆、成都市政府透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7日正式发出通知,批准渝蓉两地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上海市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毛志雄指出,选择在重庆、成都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新特区”首次出现在中西部地区,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5年6月21日,上海浦东新区在快速发展15年后成为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新特区”。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加入新特区行列。一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又下发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久文认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综合改革的经验推向全国。
毛志雄透露,这次设在重庆成都的“新特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构架、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国家希望试验区能为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这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也要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两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
有报道称,“新特区”的设立,是破解重庆继百万移民之后的“又一世界级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则表示,城乡统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成都设立新特区,通过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破解整个四川省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聚焦“新特区”·背景
“从旧到新” 28载“特区”路
随着重庆成都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特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词也成了近日热度最高的“关键词”。
从1979年“特区”一词首次面世至今,中国特区的发展路程,已经浓墨重彩地书写了28载。
①深圳:特区“破冰”
据《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一书记载,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习仲勋商讨开放事宜,提出在深圳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区域,全力引进外来资本,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并且建议这个开放区域就叫“特区”。
据了解,从1980年到1990年十年间,我国一共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大经济特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三大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当时设立特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外资,进行产权多元化的尝试。深圳特区为中国全面打破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
②上海浦东:首个“新特区”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1990到2000年十年间,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1999年,浦东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12倍。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从3亿元上升到134亿元,增长40多倍;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450亿元,增长44倍。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以及现代工业的崛起,使浦东成为上海跨世纪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为有别于此前的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人们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俗称为“新特区”,上海浦东,也成为了中国特区“从旧到新”的最好见证。
关于中国特区“从旧到新”的转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李罗力曾撰文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改革主要任务是破除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因而具有明显的“红利性”。无论是农村改革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改革中的经济主体多元化,放开空间让外资进入、让私人经济发展,以及对企业放权让利等,都直接可以解放生产力,让老百姓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很容易带来普遍的看得见的好处。
李罗力认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各种矛盾的积累,已经出现了新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致使现在的改革不但已经没有了明显普遍的“红利性”,而且往往是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如果使一部分人群受益,就会使另外一部分人群受损。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阶段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注重在发展和前进中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力求改革让尽量多的人群受益,而使尽量少的人群受损。所以,当年的特区优惠政策已丧失了特殊性,老特区的使命已经终结。
③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滨海新区列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允许东疆港区借鉴国际惯例在通关、外汇、物流、贸易、税收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成为我国对外高度开放的示范区。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也在企业税费、引进国外智力等方面给予了滨海新区相关政策支持。
“政策导向是加速一个地方发展的最为有力的助推剂,我国从特区到开发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就是在政策。”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与会代表、委员分析说,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特点十分明显。此种形势下,政策扶持意义重大。
李罗力认为,改革已由过去主要是针对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点突破式的改革,发展到今天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方位的改革;由注重经济增长效率和发展速度的改革,步入到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改革。
李罗力表示,现在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破除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桎梏的任务,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陈未临
■聚焦“新特区”·对比
上海VS成渝
在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前,浦东经过改革开放15年,创造了高GDP、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总额,浦东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经过15年的努力,浦东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1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1/4;进出口总额突破900亿美元,占长三角地区的1/4;累计利用合同外资突破300亿美元。
成都方面,从2003年开始,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得一定成绩。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
重庆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明确了“统筹城乡、率先小康”的总体目标,6月18日又是重庆直辖市成立十周年,恰逢此时国家批准重庆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掀开了重庆发展的新华章。初步核算,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7元,比上年增长11.9%。刘春香
■聚焦“新特区”·机会
成渝本地股孕育“升”机
业内人士认为,新特区,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就资本市场而言,去年天津滨海新区设立第二特区,“滨海概念”板块表现一度热火朝天,泛海建设(000046)在2006年大涨529%;而今,成渝两市“新特区”成立,该两地的上市公司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关重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望被市场深度挖掘,一轮“新特区概念股”的炒作热潮有望形成。于春敏
■聚焦新特区·视点
专家说成渝 将极大推动西部经济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凌表示,成都能够获胜不是意外,成都从03年就开始做这个方面的准备。在这10年中,经济增长数度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城乡差距的比例上为1∶2.8。
他认为,在实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保障起了很好的作用。他指出,整个经济的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城市加快发展,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此次改革最突出的收益就是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其次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他指出,改革之后,农村农民的工作效率将大大的提高。“主要是土地可以集中,机械化可以进行”,他说,在农村一个农民可以管理20亩地,土地集中之后,也可以节省农村劳动力,其他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别的产业的劳动来增加收入。
他说,重庆和成都是西部特大城市,一直以来就带动着周围农村的发展。而且,成都建市比较早,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准备得很早,而重庆方面,一直就带动着周边农村的发展。
他还表示,成渝经济区已经纳入了十一五的计划中,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刘春香
专家说上海 “长三角经济龙头功不可没”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维表示,在上海浦东成为国内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在这几年中,取得的最大的成果,体现在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行动方案。他指出,上海的配套改革的主要用意还是在于解决体制的问题。“当然,在长三角上海经济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带头作用还是功不可没的”。
他指出,上海和成渝都成为改革的试点区,上海和成渝存在相似点,最主要的是改革的意义相同。在地理位置上,上海处于长江的最下游,重庆则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在区位上,形成长江经济带。“并且,两个地方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重庆和成都是西部重要城市。
“但是,上海浦东的配套改革和成渝地区的配套改革还是有区别的”,他说,上海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改革主要着眼于进一步的开发、进一步的国际化,眼光是全球化的。
他指出,重庆和成都的配套改革更着眼于本地经济发展。这个经济区具有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改革则是着眼于怎样挖掘本地的能力和潜力,打造一个更好的经济环境,突破传统机制和观念,建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刘春香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