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轶
身穿鲜红的T恤,李华(化名)在北京夏日的阳光下格外惹人注目。从他递过来的新名片上记者发现,他的身份已经由XX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变成了XX投资公司的合伙人。
“你们不用穿正装?”记者随口问道。
“为什么要穿正装?我们只有4个客户。他们也很少到中国来。”以往一发基金就全国四处“巡演”,还要不断地拜访机构客户,李华觉得现在的工作要单纯和轻松很多。
今年初,李华离开公募基金行业,选择了这家知名的国际私募投资公司。原来的公司为挽留他,许诺提升他为副总经理,但他觉得“意义已经不大了”。
“在公募基金,你做得再好,股东只会把你当作一个‘管家’。他或许会考虑一次性奖励你多少钱,但不会考虑让你也成为最终分蛋糕的一份子。”这样的激励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李华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了。
与律师、医生相似,资产管理业是人才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资产管理业的核心是人才而不是股本金,因此承认管理团队的重要作用,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管理公司才会有竞争力。
李华现在的公司采用合伙人制。简单地说,自己是自己的“老板”。他介绍,公司的想法就是找到合适的人共同把蛋糕做大。他曾对刚招聘进公司的分析师说,只要你在两三年内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公司就会给你股权。
“在这个行业,现金激励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失效。”李华说,“这是个‘人和’的行业,而不是‘资和’的行业。”
除了薪酬问题,公募基金业绩短期排名的压力对自己投资理念的“挑衅”,也是让李华“出走”的原因。李华是忠实的价值投资者,去年底A股市场的投资氛围已经让他开始觉得“不舒服”。当时他判断,2007年的行情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将是一个“折磨”。
果然,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是投机者的乐园,题材股和垃圾股暴涨、绩优蓝筹股“蛰伏”让推崇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难受异常。
李华坦言,自己今年在A股的组合业绩没有跑过大盘,但是他的出资人对此充分理解。出资人认为,在这样“非理性”的市场中还能跑赢大盘,他就要怀疑你是否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也会重新审视与李华他们签订的合约。
这些都让李华的压力减了不少。出资人的“体谅”和“专业”能够让李华平心静气地等待机会,选择股票。他说自己不“贪心”,选择的股票从3年来看,复合收益率能够保证在20%以上。“就算是A股市场崩盘,这些股票也是有价值的。”李华说。
成立了近半年,新公司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李华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前期的各种费用较多,尤其是“律师费用,保险费用都特别高”。聘请律师是海外总公司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投资人的法律风险。
与此同时,李华的公募同行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违规风险”。今年初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爆发,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基金从业人员自有资产投资的监管。由于此前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界定并不清晰,基金从业人员炒股并非个别现象,在突如其来的“监管风暴”面前,不少基金经理在个人资产的投资上面临着较大法律风险,于是陆续有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基金行业。
李华目前管理的资金是从海外募集而来,资金规模有数亿美元,少部分资金通过QFII渠道投资A股市场,他主要关注的是H股和美国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
说到与以往的不同,李华感觉最明显的是,现在的投资严格按照国外教科书中的投资流程走:做模型,定估值,然后选择合适的买点。这一点让一些刚从公募基金过来的同事感觉有些“痛苦”,认为这样影响投资效率,但抱怨也没有办法,“现在的投资纪律就是这么严格”。
如何在H股市场取得好的投资收益是李华及其团队面临的挑战。到底是要短期业绩,还是要长期的价值增长?到底是采用价值挖掘,然后等待市场认同后获得“超额收益”,还是选择业绩增长明确的公司以获得“平均收益”?这些都是李华们需要不断思考的新问题。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