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央行现金投放量同比增加稍快,流通中现金M0增速有所上升,广义货币M2增速虽相对平稳,但仍处于17%以上的高位。
与此同时,境外资本加快流入及其引起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
如何看待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为此,《上海证券报》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流动性过剩仍属可控范围
上海证券报:有专家提出我国流动性已经泛滥,目前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连平: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在人民币小幅升值、央行高频率出台调控政策的情况下,这一问题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我并不同意流动性泛滥的说法。
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是来自我国近十年来持续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源在于国内外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仅靠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的是国内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间的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储蓄带来的则是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按结售汇制卖给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上海证券报: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对房地产、金融业等行业产生影响。有学者质疑资产价格上涨较快的房地产行业及资本市场已经出现价格泡沫,这部分行业的风险积累是否已经威胁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连平:流动性过剩首先表现在金融业,特别是银行。2004年至2006年间,我国银行业储蓄存款增量快速上升,在2005年上涨最快。同时政府及企业存款也在大幅度增加。受流动性短期积累的影响,加上大银行改革后资本金充裕,银行表现出强劲的放贷冲动。
2007年4月,信贷投放规模创出同期最高水平。前5个月,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规模超过2万亿元,同比多增3115亿元。银行信贷增速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部分行业如钢铁、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纺织等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人民币出现持续升值压力,近期通货膨胀压力也有所显现。
至于房地产与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这是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局面下的必然结果。如果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话,那么与其让房价涨,不如让股市涨。因为房价虚高之后泡沫终究要破灭。而房地产投资用的很多是银行信贷,所以房价泡沫破灭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而股市泡沫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治理。
堵截、吸纳和疏导“三管齐下”
上海证券报:治理流动性过剩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
连平:首先是通过控制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规模,从源头上截住流动性流入。其次是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央票和运作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等方式来吸走金融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再者通过将流动性引导到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来疏导过剩流动性。
不过,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堵截”在短期内效果不会很大。由于央行已经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部分银行的流动性已经偏紧,因此该项政策进一步使用的空间不大。而目前资产市场价格泡沫局部显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较快,CPI上涨加快。“疏”也可能会导致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过热。
因此,为了达到有效治理流动性过剩效果,我认为应该综合运用三种方式,即堵截、吸纳和疏导“三管齐下”。
上海证券报:治理流动性是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连平:任何长期举措都应针对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即通过化解结构性失衡来平衡国际收支。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启动内需化解储蓄与投资的结构失衡,二是调整开放政策化解经济发展的外需与内需的结构性失衡。
化解储蓄与投资失衡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首先应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其次是要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
在调整开放政策方面,首先是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优化贸易结构。其次是要慎重安排资本和金融账户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市场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可能会导致国内经济遭受破坏性的“强制校正”。
上海证券报: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短期内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流动性过剩?
连平:我们应该将化解国内结构失衡的政策目标分配给财政政策,而将货币政策主要用来针对外部失衡。利用偏紧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解决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问题。
近期的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偏紧的取向。一方面应维持偏紧的基调,避免出现摇摆;另一方面则应明确偏紧的预期,以影响市场预期。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税,另一方面是增加财政在公共领域的开支。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加大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资,在扩大社会需求的同时,改善居民未来支出预期,降低当前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从而逐步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2008年前后是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演化的敏感之年。一方面近年来堵截和吸引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的综合边际效应正在不断积累,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会产生明显的疏导效果;另一方面,奥运会前后有关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动的预期以及受其影响的投资者行为可能发生转变,从而对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带来相应效应。届时,我国可能会获得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契机。
作者:邹靓 上海证券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