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控制汇率风险
How Banks Manage Exchange Rate Risk
文/栗书茵
据中国建设银行2006 半年报显示,该行汇兑损失为24亿元。同期,中国第一大外汇银行——中国银行汇兑损失高达35亿元人民币。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保持升值趋势,对非美元货币的变动大于对美元的波动。截至2007年1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近5.71%,对欧元计贬值2.2%,对日元累计升值7.7%。由此可看出,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如何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控制汇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状分析
■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汇率风险同时加大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美元等外币资本通常占有一定比例,汇率调整后,其总资本随着人民币升值而缩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来源主要分为三类:
*在境外股票市场,通过公开发行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
*由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认购一部分股权形成的外汇资本金;
*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方式形成的外汇资本金。
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也会发生变动。如果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则商业银行的总资本金数额可能会发生较大缩水,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利影响。
商业银行资金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和贬值而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损益。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由于商业银行因交易目的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折成人民币的数值,也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由于长期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经营,商业银行过去往往忽视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敞口,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必须尽快调整风险管理理念和方式,以便防范汇率波动带来损失。
据中国建设银行2006 半年报显示,该行汇兑损失高达24亿元。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也表示,持续增长的外汇敞口将给银行带来很大压力。2006年上半年,中国第一大外汇银行——中国银行汇兑损失高达35亿元人民币。
知名国际投行高盛指出,人民币每升值1%,中国银行的盈利将随之降低3.3%,净利润则将随之减少 0.6%。
■客户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仅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资金头寸,还会通过影响其客户的外汇财务状况,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当汇率波动的频度和幅度提高后,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客户而言,其经营账户的汇率风险增加,财务状况也将随着汇率波动而盈亏不定,使偿债能力受到影响,进而使商业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加大。例如,某客户向大连市农业银行举借人民币贷款1.3亿元,期限为6个月~12个月不等。该企业为两头在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和销售回款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只能用出口收汇获得的美元结汇后得到的人民币来归还贷款。该客户的利润率为4%~5%,若人民币升值超过4%,将对其收益造成重大影响,降低其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从而使银行贷款风险上升,影响银行正常的经营和收益。
■外汇理财业务风险加大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意愿结售汇的逐步实现和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从事国际贸易、有外汇收支的客户外汇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逐渐扩大,需要利用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对所持外币资产及负债进行保值和增值,促使商业银行外汇交易的种类、数量和规模上升。
外汇管理部门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2005年8月2日起,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并放开对交易期限的限制;允许银行进行自主报价;开办 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积极研发外汇理财产品,这在促进商业银行外汇衍生 产品交易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汇率风险。
虽说外汇衍生 产品的创立本意是为汇率风险规避者提供一种资产避险和保值手段,但其独特的虚拟性和杠杆性,又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投融资工具和投机工具。而且外汇衍生 产品交易一般不列入交易者的资产负债表,潜在盈亏不会影响财务指标,避免了对资信状况的影响。所以,交易者不增加资产总额便可以增加收益。
随着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和其他工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将进一步加强,其趋利性也将日益强烈。在向客户提供远期、掉期等外汇衍生 产品时,能否准确进行产品定价,能否有效转移、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乃至生存能力。
风险成因
■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
上世纪中叶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等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是固定的,金融市场主体基本没有汇率风险的威胁。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汇率的波动性迅速显现,市场交易主体面临着汇率风险的冲击。
同时,市场全球化和业务国际化也使商业银行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 和负债,世界不同经济区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叠加了汇率等市场风险因素,局部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震荡会迅速波及其他金融市场,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冲击,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增加。
■资产和负债在币种上不匹配
由于人民币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为“流动性相对过剩”而烦恼。
人民币存贷差迅速扩张的基本原因有4个:一是中国宏观调控下的贷款紧缩;二是 2005年以来的进出口顺差意愿结汇使得人民币存款增加;三是人民币升值使得汇往国内的美元猛增以及大量游资进入中国银行体系导致存款增加;四是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让企业举借外汇贷款意愿强于举借人民币贷款。
与此同时,银行的外币存款却呈不断下降趋势:一是基于人民币升值,大量外币储蓄存款结汇;二是外汇理财产品大量涌现,储户手中保留的外汇为了保值增值转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
这样,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这样的问题:人民币存款闲置,外汇贷款需求旺盛而外汇存款资源相对匮乏。就外汇存贷款本身而言,也存在币种错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会采取措施调整存款资源,比如加大外汇储蓄吸存力度、续做外汇掉期业务等。结果是 产生汇率风险。
■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机制带来风险
从事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会有以非本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和负债,当将其折算为以本币形式表现的资产 和负债时,由于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
即从会计的角度出发,凡是以外汇形式存在的各种账户均存在汇率风险,包括存款、贷款、跨国投资等。这是因为,会计制度一般要求银行定期将这些外汇账户以即期汇率折算成本币进行重估。
商业银行即使在产品层面进行了成功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在会计期末将收益折合为本币时,仍可能会因为本币升值而导致账面收益不佳乃至亏损。特别是 2005年末出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要求做市商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或外汇资本金在等值1亿美元(含)以上。但由于有不少银行资本充足率未达到8%,因此很多银行必须保有规定的外汇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由于这部分资金在没有达到8%之前是固定持有的,因此在本外币并表核算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账面盈亏。
■人为因素增大商业银行汇率风险
果断、机敏、谨慎 是外汇交易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旦操作失误,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05年12月8日这天,由于瑞穗证券公司的操盘手 操作失误,这家日本大型证券公司在16分钟之内损失了270多亿日元。尽管这个例子发生在证券市场,但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相似,操盘手发生失误同样会给银行带来重大损失。
*由于交易对手不履行合同而形成损失或重新安排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例如,某客户与银行签订协议,做6个月美元远期结汇。到期时,由于该客户未能及时收回出口销货款项,没有美元资金履约。而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协议时,就已经对该笔交易进行平仓交易,以便对冲风险。即使客户违约,银行为了维护自身信誉,依然会对平仓交易正常履约,这就可能带来汇率差价损失。同时,由于客户资金尚未回笼,银行必须为平仓交易安排资金,从而带来资金流动性风险,若账户资金头寸不足,还需付出拆借成本。
*交易对手违反法律超范围经营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
商业银行同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时,应重点审核这些机构的资质及授权问题。如果交易对手没有相应资质或发生超越权限等情形就可能导致整个交易归于无效,这可能会给交易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业务特点决定经营外汇风险较大
代理和自营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由于外汇汇率频繁波动而影响商业银行现实和潜在收益。由于外汇业务灵活性大、规模庞大、交易集中、盈亏巨大以及透明度低,汇率风险一旦发生,对商业银行的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
没人能忘记1995年2月26日这一天,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有233年经营历史和良好业绩的巴林银行在全球金融界消失。
资料
外汇体制改革加大商业银行汇率风险
Reform Increases Banks'Exchange Rate Risk
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中国没有自由交易的公开外汇市场。
此阶段外汇由国家统收统支,除中国银行代表政府、企业和个人办理外汇收支业务外,其余银行完全游离在外汇市场之外,未涉足外汇业务领域。
第二阶段:1978年~1994年,外汇调剂市场与官方外汇市场并存阶段。
此阶段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允许外汇留成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外汇转让给需要用汇的单位来调剂余缺,银行依然游离在外汇市场之外,不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活动。
第三阶段: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从此银行以市场参与者身份进入外汇市场。
此阶段银行为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头寸余缺调剂。当时,银行完全是被迫进场交易,其行为从属于政府在经常项目开放情况下稳定汇率的目标,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意味。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结构单一、日交易时间短、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限等缺点。
第四阶段:2003年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延长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允许银行进行双向交易,增加欧元交易品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结售汇体制也逐步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外汇市场逐步活跃,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随之暴露。针对这种状况,银行逐步摆脱作为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工具的角色,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以便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第五阶段:2005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对交易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005年5月,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启动;7月,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月,远期结售汇范围扩大,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等。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向灵活汇率制度转变,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扩大,并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势必与外汇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过去央行是中国外汇市场上唯一的实际做市商,央行也只能被动地吸收外汇。当外贸进出口额及外商直接投资额双双持续增加时,外汇占款大量增加,挤占了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并影响到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由此迫使央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结果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现在随着外汇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分散或承担原来央行因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所承受的压力与风险,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风险。
七大对策建议
Seven Measures Recommended
文/栗书茵
建议1:发挥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的职能
由于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
目前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知识、经验和技能,同信用风险管理相比,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抓本行的外汇交易风险敞口头寸管理,对外汇资产和负债形成的风险敞口关注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高级管理层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很难有效发挥制定战略的职能。至于基层行汇率风险意识相对更为薄弱,过分注重业务规模发展,将汇率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看成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认为汇率风险管理必然阻碍外汇业务发展,而使汇率风险管理与外汇业务发展被割裂开来。
建议2:完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程序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办法、业务规章和操作规程离专业化和程序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可操作性不强。很多制度和办法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际操作中执行不力甚至无人执行。
例如在制定某一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时,要受到银行内部业务分工等条件限制,由于业务衔接不利,审批时间过长而客户流失或符合条件的客户拿不到授信额度。多数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模型有效性的评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有效实施。
建议3:提高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的技术和能力
中国的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汇率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先进方法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的商业银行尽管引入了标准化风险计量系统,能够计算风险价值,但未能将风险价值整合运用到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中,如产品定价及销售限额等。同花旗、汇丰等大银行相比,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计量能力弱,监测 和控制能力更弱。花旗、汇丰等国际化大银行20多年前就把全球外汇业务的风险敞口控制在只有几千万美元,甚至几百万美元,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尽管国际业务量比其小很多,但风险头寸(即便不含注资部分)仍高达数 10亿美元,是其几百倍。
建议4:加强汇率风险内部控制与防范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一系列银行内部控制失效、银行经营失败或陷入困境的案例震惊了国际金融界,也促进了中国金融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199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通过,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内部控制方面还缺乏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和审慎性。首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操作规则有粗略化、大致化和模糊化现象,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例如,农业银行关于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的管理办法中,未明确叙做该业务是否基于实需原则,给基层行操作带来风险隐患。
其次,商业银行尚未设立专门的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汇率风险管理部门,而是与其他业务风险合在一起管理,且内部审计对汇率风险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审计方法也并非合理、有效。
第三,商业银行没有专业的外汇业务内审人员,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外汇交易和汇率风险,很难发现其中的潜在风险点。
第四,在机构和岗位的设置方面,欠缺严密、科学和系统的论证。外汇业务监控机制滞后以及风险管理人员奇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外汇业务的发展。同时,外汇业务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不明、职能不清,使管理和风险监控出现“盲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外汇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相互推诿、拖拉、处理环节不衔接现象,而且也带来了风险隐患。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因为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各种弊端。
建议5:外汇交易与风险管理人才不容忽视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之一,就是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风险管理系统形同虚设,这恐怕除了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以及风险管理系统本身的问题外,缺乏真正懂行的汇率风险管理人才也是 很大因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缺乏外汇专业知识,有效审计汇率风险目前只是一种奢谈。并且,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人员和外汇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和激励机制同国内外银行相比,差距相当明显,致使 商业银行沦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培训基地”。
建议6:改变汇率风险管理电子化手段落后状况
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电子化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可以说与电子化和信息化紧密相连,但是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电子化重点仍是维持外汇业务的经营,对汇率风险监控体系的电子化投入处在较低水平,稽核、审计等风险控制部门中关于国际业务风险控制的电子化建设几乎为零。
建议7:外部监管部门政策性指导有待加强
外部监管部门应分类制定细化商业银行开展外汇理财业务和外汇交易业务的风险管理要求。
由于外汇交易市场新增加了远期、调期等对商业银行而言的新型外汇交易,而且可以预见,随着外汇市场改革的深化,还会增加外汇期权、期货等外汇衍生 产品交易,汇率风险将逐步扩大,商业银行急需外部监管部门的指导。
尽管外部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汇率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关于银行外汇业务的监管要求、监管方式 和有关程序,但与实际监管的要求相差 甚远,缺乏全国统一、完整、具体的量化标准和实 施细则,缺乏客观标准和奖惩办法,且其监管的重点放在外汇交易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外汇交易运作监管弱,日常营运监管少,对于汇率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而且制度、法规尚不健全。
对于银行而言,“风险即收益”因此,要一方面要求银行做好汇率风险控制工作,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强有关部门对银行汇率风险的监管工作。
资料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一般表现形式
Common Features of Exchange Rate Risk of Banks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种,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
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又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交易风险:是指银行在对客户外汇买卖业务或在以外币进行贷款、投资以及随之进行的外汇兑换活动中,因汇率变动可能遭受损失。
■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全额变动的风险,其产 生 是因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折算为本国货币计算,而不同时期使用的汇率不一致,所以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的损益。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非预期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可能性,它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整体价值的变动。汇率变动可能引起利率、价格、进出口、市场总需求等经济情况的变化,这些将直接或间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结售汇、国际结算业务量等产 生影响。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