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中石油的参股,将使沈鼓得到新的发展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两大用户股东的介入恐怕将使沈鼓从此很难再获得超出“合理回报”之外的利润。而从长远来看,由于一定的市场保护,它也要承担自身活力可能降低的风险。
随着中石化高级副总裁张建华、中石油规划计划部主任刘宏斌与沈阳市副市长王英的落笔,沈鼓终于在其漫长的重组之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6月9日三方签署的这份框架协议,意味着中国两大石油化工巨头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新沈鼓集团的组建即将进入实操阶段。根据协议,中石化、中石油将以注资沈鼓的形式各参股30%。这种大用户企业参股重大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重组改制模式,在国内或许尚属首次。
外界评论称,此次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实现“双赢”:沈鼓将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更加坚实的市场保障;中石化、中石油则可以进一步降低技术装备的投资和工程建设的成本。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视角稍稍拉开,不难看出这一结果背后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复杂性。
过去几年间,围绕沈鼓重组的谈判者如走马灯般轮换,有外资巨头如GE、西门子,有大型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有民营企业如广东长裕,甚至沈鼓自己还一度打算借壳上市。从长远发展来看,沈鼓急需解决的问题无非有三:第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公司股权结构;第二,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无疑,GE、西门子们是沈鼓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沈鼓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其他的合作者无法同时做到的。多年来,沈鼓先后同GE、西门子展开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最后仅与GE在局部组建了一家合资企业。强势的跨国公司意在控股,掌握主导权,而且条件异常苛刻。这是沈鼓无法接受的,也是中石化、中石油们不愿看到的。作为极少数有实力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本土企业,沈鼓的存在有效遏制了国外厂商漫天要价,有时甚至迫使它们作出让步;这也是中石化、中石油们当初强烈反对GE整体收购沈鼓的原因。可是,不掌握控制权,跨国公司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双手奉上核心技术?
在经历了一连串失败的合资困局,人们对“以市场换技术”终于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情况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实施方案》(讨论稿),提出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要从源头、从招标环节抓起,规定石化企业上新项目时,要提交装备清单,其中国内已经有能力国产化并已推广使用的设备,一律禁止进口;对具有国产化能力,但还没有推广应用的,将通过税收政策限制进口。《方案》同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装备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5%。当前,我国石化项目正进入新一轮开工旺季。有关专家预计,按我国石化工业每年投资3000多亿元估算,设备投资通常占工程总投资的约30%,那么未来几年我国石化装备的年均总需求将达1000亿元左右。75%的国产化率对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意味着一个每年约750亿元的庞大市场。这对国外厂商而言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是拿出技术来与沈鼓们共同分享中国市场的高速成长?还是在日渐缩小的市场中继续赚取超额利润?而不论作何选择,跨国公司都将面临来自中国企业的威胁:不转移技术吧,势必要丧失一大部分市场,而且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与国外厂商在项目层面的合作)努力推进自身的技术进步;转移技术吧,会不会在短时间内给自己竖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使得它们的处境越发局促。在本案中,沈鼓是国内风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重组沈阳水泵厂和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剥离了三家企业长期积累的大量债务之后,沈鼓发展势头强劲,实力不断增强。随着中石化、中石油的参股,沈鼓的市场优势更加突出。无疑,沈鼓是跨国公司选择合作的最佳对象。据报道,GE、西门子正在积极谋求进入沈鼓。而沈鼓将综合权衡,在其中选择一家出让其25%的股权;权衡的标准“主要看对方在技术上能给到什么程度”。这是在考验跨国公司“以技术换市场”的真正诚意。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无论最终是哪一家公司胜出,结果都将使沈鼓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急需的技术。
那么,沈鼓是此次重组中的最大受益者吗?如上所见,它解决了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问题,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引入大用户参股而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同时,凭借自己和战略参股企业的优势掌握了与外资对话的主动权,从而有望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两大用户股东的介入恐怕将使沈鼓从此很难再获得超出“合理回报”之外的利润。而从长远来看,由于一定的市场保护,它也要承担自身活力可能降低的风险。
惟有中石化、中石油,此番通过准一体化成功遏制了强势供应商,进而打通了供应链,成为沈鼓重组中的最大赢家。这两大石化巨头分别以区区5.4亿元的投入(相对于其每年成百上千亿的利润)便取得了与设备供应商价格谈判的话语权——参股沈鼓使它们可以详细掌握设备产业的经营成本情况,同时获得一个稳定而强大的供应来源,这对其他设备供应商,尤其是强势的跨国公司而言是一种可信的“威慑”。最终,跨国公司会放弃坚守的底线向沈鼓转让核心技术吗?它们是否会调整中国战略?其他中国厂家呢?沈鼓重组正在改变行业格局,这为新一轮的博弈埋下了伏笔。■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