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 全球观察

日资撒网捕鱼"中国概念"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前言

  过去一年,尽管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两年来,中国资本对日本的投资却一直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1100万美元。

  看来,对中国来说,日元剩余资本就是中日经济交往的最强项。

  但是,就是在这个最强项上,2006年还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变化:日本投资中国的资本总额180度大逆转——5年来首次下降,而且降幅十分惊人!

  惯于计算的日资管理者还有其“过人之处”——数据显示,目前,他们已经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东南亚、拉美、北美和欧洲,而把投机套利的放大镜聚焦到了中国市场上!

  手握放大镜的日系资本,不断地搜索着中国的股市,还频频出没于中国廉价的优质劳动力市场,更在逡巡着鼻子捕捉着一切可以带动日资企业的“中国概念”……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学习日本,以至于当前的经济问题都跟它出奇地相像——都高度依赖制造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都面临过或正面临着国际收支不均衡以及来自西方的本币升值的压力……

  难怪!日系资本已经从内心里把中国当成了竞争对手,而不再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国家”了!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话多多少少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然,目前的中国绝不是那种千方百计委曲求全、求着别人要金子、使银子的家境了!

  “昔日的老师”立场180度大转弯,中国企业今后究竟该如何应对?

  正在努力探索海外市场和项目的中国资本,是时候来全面考虑这个问题了!

  “东证创业板”借光沪市

  本刊特约撰稿人|劲阳

  在中国股市不断冲击4000多点的历史时刻,“第一中国概念”无论真假,对东京证券交易所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借光”题材。

  近期,一家中国本土企业“亚洲传媒”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据了解,亚洲传媒的总部设在北京,是一家从事有线电视产业的企业。此次,他到日本的资本市场去融资,主要是想筹措一笔日本人的钱,首先用以在华“扩大再生产”,其次也想同时进军日本市场。

  “亚洲传媒”的到来,被日本舆论包装为“中国第一家在日本上市的企业”。这种包装宣传,并不属实。而日本市场此时堂而皇之地进行宣传,其中必有隐衷。

  早有第一人

  据笔者了解,新华财经就是早于“亚洲传媒”的第一家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当初,从股本结构分析,当初30%的股份来自日本的风投。截至目前,日本几个比较大的证券公司也是我们的股东。当初,正是这些日本的投资人推荐这个公司到东京证券交易所来上市的。”身处日本的新华财经董事总经理孙炯先生通过国际连线对笔者说,“新华财经IPO时,主承销商是日本的野村证券,发行比较顺利。因此就成了第一家在日本创业板上市的以中国业务为基础的外国公司。在此之前,还没有中国概念股在日本挂牌。”

  据孙炯透露,2004年该公司在日本上市的时候,正好是东京证交所创业板交投非常活跃的时期。从那时起,作为亚洲最大的证券市场,东证就一直在努力吸收中国乃至东南亚的企业来上市。

  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到日本去上市,孙炯透露说, 2004年,我们在准备IPO的时候,当时的财务状况也可以上香港的创业板,但是当时香港创业板流通性不是很好,整体评价不高,融资环境也不是非常成熟。况且,香港的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融资市场。

  当时,由于安然事件的发生,美国的NASDAQ法律程序变得更加复杂,时间上、成本上、人力和物力上的压力都不太适合一个创业没多久、规模并不大的公司。

  更主要的是,日本跟中国地理位置上只有一个小时的时差,假如上市公司经营中国业务,如果把这些日常经营管理信息披露等成本也算进去的话,选择在日本上市,就会便宜很多。

  借“实证经验”发挥

  股票市场的信息炒作,对于融资公司来说当然是有利的,这可以为它的股价吹吹喇叭、抬抬轿子。因此,没有什么能比股权的溢价更让急于套现的VC和梦想财富膨胀的股东们更加兴奋的了。

  据了解,目前,东京证券交易所内共有25家外国企业挂牌交易。这个数字比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少了100来家。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切都源于此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证券交易量不断萎缩。原来在东证挂牌的许多欧美企业都纷纷退市。但是,随着2006年以来日本经济开始走出通缩的泥潭,包括日本券商、交易所的股东在内的资本早已厌倦了沉闷的氛围。他们需要一针强心剂来刺激日本经济加速复苏。

  从东证可资借鉴的实证典型来看,因为有中国概念的支撑,新华财经近3年来的业绩表现就很是不俗。按照国际会计准则,2004年,其主营业务还是5970万美元,2005年就达到了1.1亿美金,2006年又蹿至1.75亿美元,而2007年,其业绩预期会达到2.6亿美金。至于净利润情况,2004年,新华财经基本是亏损140万美元,2005年就盈利1030万美元,2006年盈利继续增长达到1870万美元。预计2007年,其净利润有望达到5730万美元。

  2007年前后,中国股市牛市行情不断。沪综指不断冲击4300多点的历史高峰。这时候,“亚洲传媒”的“第一中国概念”的“名头”,无论真假,对东证来说,无疑都是一个绝好的“借光”题材。

  假如真能吸引更多投资人追捧“中国概念”,日本投资者如积极对中国公司展开投资,将有利于今后中国等亚洲国家企业继续在日本上市。

  资本:“影子”搭车也难得

  “我们最大的股东是日本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日新集团。但他没有派人进入董事会。”新华财经总经理孙炯对笔者说,“对于一家全球性的金融信息公司来说,我们保持独立性、公正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最大的股东持股不足12%,其余有40%被海外基金分散持有。假如大股东持股超过20%,他才有可能派管理人员进入董事会。”

  据了解,新华财经每个季度都要派投资者关系部门到纽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加拿大、爱丁堡、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香港、日本等世界各地去做路演,跟投资人沟通经营和战略。

  通过及时全面的路演和经常性的沟通,帮助欧美日以及全球各地的投资人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使他们可以追踪到公司最新业务进展和发展战略。

  据透露,这种股权安排机制,管理层和投资人可以默契配合、相辅相成。最近,日新集团在上海注册了日新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中国的1亿美金的投资。而在日本市场,日新集团等投资人也曾给新华财经提供过很多有益的指导。

  “现在来看,日本经济真正的复苏了。去年还不稳定,有人还不同意日本央行有关走出通缩的说法。但是,现在看来,各项指标确确实实起来了,而且全面提高。”正在驻日访问调研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从日本打来电话对笔者说,“在日本,经常有电视节目针对老百姓进行调查取样。问,你觉得日本经济是怎么起来的?很多人都回答那就是因为中国带动的啊!他们都认为,日本已经饱和了,但中国发展快,只要日本能搭上中国的车,日本就有发展。”

  据袁钢明分析,日系资本目前跟老百姓的思路出奇的一致。比如,中国不是搞大型建设嘛,他就搞钢铁,中国不是鼓励消费嘛,他就搞高端汽车。目前,日本汽车公司已经表示,要在中国设立500多家销售点。而且发展计划都列在了表格上,每个季度要增加多少,到年底要完成多少,毫不含糊。日本就是要跟你中国一块发展。

  “日本个人资产达1500万亿日元,但GDP和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不快,因此日本市场的投资回报不会很高,投资海外市场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孙炯也对笔者说。

  看来,向来低调的日本人,确实深得“得鱼忘筌”的真谛。即使不在董事会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也要让日系资本牢牢地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列车的每一个可能的把手啊!

  文中醒目处:

  据日本政府预测,到2050年,日本人口有可能会从目前的1.3亿跌破1亿,而且老龄化问题也会愈加严重。届时,很多企业的本地消费市场也会逐步缩小。市场国际化,对日系企业来说也是必经的一条道路。

  

  日资对华:从投资滑向投机

  本刊记者|裴金钢

  日系资本对华投资的下滑其实是一种有计划的转移投资。日资正在史无前例地“投机中国”。

  最近,《环球财经》记者从中国商务部获悉,作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200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5年来首度减少。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比上年的65.75亿美元减少6.3%,只有61.64美元。同样,去年日本投资香港的资本也减少了16.1%,为14.95亿美元,投资台湾的金额也减少了41.1%,为4.88亿日元。

  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日资对中国大陆的下滑速度还要惊人:日本制造业对华直接投资额从2005年的65.3亿美元已经减少到2006年的46亿美元,几乎减少30%。

  下滑背后:有设计地转移

  尽管对华投资下滑,但是日系资本对非华区域的投资却突飞猛进。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200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比前年增加10.6%,达502.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对亚洲的投资总量增加6%,达171.55亿美元,其中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增幅最大,同比增加5.61倍,达29.41亿美元,对印度的投资也增加2倍,达5.13亿美元。

  此外,日本还正在加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投资德国的比2005年增4.18倍,英国增2.49倍,荷兰增加56.3%,法国增加55.3%。

  另据了解,具体负责日元贷款的日本国际协力已经决定,从2007年起,扩大在“中等发展国家”的日元贷款范围。贷款条件也由地震灾害扩大到洪水等各种防灾、救灾活动。除贫困地区外,日元贷款还将用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所谓的“中等发展国家”是指人均国民收入(GNI)在3466—6055美元之间的国家(中国显然不在此之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正在迅速减少。

  2006年,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同比下降20%,放贷项目也仅仅限制在环境保护及人才培养领域。

  此前,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IMF)的合同开发委员会上,日方以中国有能力从民间金融市场融资为由,强烈要求把中国从“对新兴发展国家的融资援助名单”中去掉。

  看来,日系资本对华投资的下滑其实是一种有计划的转移投资。

  投机:像气球一样膨胀

  尽管投资下滑,但目前正处于贬值通道的日元资本不会放弃对中国这趟高速列车的追逐。他们正史无前例地“投机中国”。

  据美国研究机构Strategic Insite统计,2006年世界信托投资达到9040亿欧元,比2005年净增1520亿欧元,创5年来新高。从地区看,亚洲新增股票信托投资达960亿欧元,为上年的2.3倍,其中日本储蓄存款已经大量进入股票市场。

  据分析,美欧日等地投资者已将目光投向新兴的海外市场。日本的个人资金正在流向回报较高的亚洲股市,据日本信托投资协会统计,仅2007年1月日本就有4400亿日元资金流入国际股票市场。由于日本个人资金流入,印度股价已经出现暴涨。

  目前,日本舆论正在热炒中国股市的超高收益率。他们分析认为,亚洲股市已开始成为世界风险资金的避风港。2006年上海股市屡创新高,涨幅达到118.5%,位居世界第一。为攫取像中国这样新型经济体高速发展的成果,内外投资资金正在大量涌入中国等市场。

  据《日经金融新闻》报道,截至2007年5月24日,日本个人投资者投资中国股市的投资信托规模已达9600亿日元,过去一年间翻了近一番。

  据分析,中国A股不断攀高,多次飙高4300点,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尽管日本机构和投资人一律认为,中国股市仍然存在系统性风险,但是巨大的套利空间对日系资本充满了诱惑。日本投资人都非常看好中国股市的获利空间,不断加大投资额度。

  据透露,在日本,UBS中国股市投资基金4月下旬开始募集之后,简直是被疯抢一空。有约合1000亿日元的资金盘子很快就募集完毕。

  日本的三井住友财产管理基金也在不断加速设立投资中国股市的投资信托项目。而专门炒作中国股票的日本蓝泽证券、东洋证券、乐天证券,单单4月份一个月就买卖中国股票达350亿日元,同比增长60%还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巨额的股票炒作资本中,日系此前就曾传来违规操作甚至洗钱的丑闻。

  据悉,日本三菱东京UFJ银行深圳分行就曾因违规融资被中国监管当局罚款28亿日元。而该行此后还在中国央行组织的反洗钱检查中,被罚款120万元人民币,买下外资银行在华最大罚单。

  文中醒目处:

  尽管对华投资剧烈下滑,但正处于贬值通道的日元资本不会放弃对中国这趟高速列车的追逐。他们正在史无前例地“投机中国”。

  

  宝钢:送给谁的救命稻草?

  本刊特约撰稿人|少铭

  米塔尔已经明确表示要收购新日铁,新日铁的股权结构也确实存在被收购的忧虑。这里面,中国资本是否有更好的运筹空间?

  “宝钢希望跟新日铁建立更深一层的资本合作关系以相互持股。这事目前在日本舆论界炒作得非常厉害。”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袁钢明对笔者说,“据这边的媒体说,近期,这三家企业的高层已在进行商量了。”

  笔者了解到,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制铁和中国宝钢集团三家钢铁公司的粗钢产量目前分别位列世界第二、第三和第五。而此前,日本的新日铁和韩国的浦项制铁已经有了资本联合,假如宝钢加入这个联盟,那么三家的实力就达到了年产粗钢9000万吨了,跟目前世界第一的阿赛洛米塔尔公司(年产粗钢1.1亿吨)只差2千万吨了,未来,假如宝钢在中国继续并购的计划获得成功,那么三家联盟追赶甚至超过阿赛洛米塔尔的前景应该不成问题。

  众所周知,宝钢的优质资产——宝钢股份(600019)目前在中国沪市上市,根据相关证券监管制度,外国资本投资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额度是有限制的,一般总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据《环球财经》记者调查,即使是在2006年底,4家机构把600019抬进十大QFII重仓股行列的时候,其QFII仓位也只占流通股的6.47%,离20%还有相当距离。

  “假如宝钢心意已决,要跟新日铁或者韩国浦项换股的话,其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直接增持、集团跟集团之间的股份置换。”一位证券分析师告诉笔者,“或者就现有合作项目(新日铁跟宝钢的汽车钢板厂)的增资扩股或者定向发股,还可以新项目为契机,采取创新方式,真正加强资本的交融力度,等等。这些都可以扩大三家集团之间的相互交叉持股比率,取得在彼此集团的收益权甚至是参与决策权。”

  是的。既然宝钢已经提出这样的设想,那它就一定考虑成熟了。但是,至于宝钢抛出的这一宏图伟略,新日铁集团是否会接受,这正是当下日本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

  新日铁:“滑稽”表演接连不断

  “宝钢是靠新日铁提升了技术水平。从这一点出发,宝钢想跟新日铁换股是有情可原的。”袁钢明对笔者说,“在中国,宝钢靠国家垄断政策可以取得在中国的绝对竞争优势,也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去兼并国内企业。但是,新日铁在日本就不行了。”

  据袁钢明分析,新日铁作为一个日本上市公司,假如国家对此没有敌意,是否接受别人对他的收购兼并要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全体股权人的意志。

  据分析,米塔尔当初收购阿赛洛的时候,阿赛洛的所有欧洲股权都一致不同意,阿赛洛的总裁也坚决反对,但是后来还是收购成功了。因为一个上市公司,既有国家持股者、机构持股者,也有不稳定持股者和个人持股者。由于存在40%的投机者,股价不断往上提,很多投机分子就禁不住套现的诱惑了,最终股东大会通过了接受米塔尔收购的决议。

  “目前,新日铁的股权结构也存在容易被收购的忧虑。他的股东中有20%是散户,有20%多属于投机者,机构持股20%(其中包括他的自身持股)。”袁钢明根据自己在日本掌握的资料判断说,“米塔尔已经明确表示要收购它了,新日铁目前就处在类似前期阿赛洛的危机战略中。整个新日铁近期都非常紧张。”

  据透露,为了解除对散户套现的忧虑,近期,新日铁专门派一辆大轿子车接送几个散户老百姓到新日铁去参观,告诉他们新日铁是日本的骄傲,教育他们不要卖掉手中的股票。几个散户参观完毕离开的时候,新日铁的高层带领团队鞠躬90度,散户乘坐的大轿子都拐弯不见了,新日铁的高层再次带领团队鞠躬90度。

  “这些镜头近期都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袁钢明对笔者透露,“有日本记者就问了,新日铁总共有多少股民呢?就这么一点散户来参观,管用吗?新日铁的高层断然决然地回答,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要那么做。”

  据袁钢明分析,假如散户、投机者、机构要抛售,新日铁根本无法抵挡。当初,米塔尔收购阿赛洛不是从阿赛洛手里直接买走的,而是第三方交易。日本此前曾经禁止第三方交易,但是,最近,日本证券交易办法又宣布第三方股票交易合法。这就也是新日铁忧心忡忡的一个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新日铁持股股民的总体额度正在大幅下降,买主不是别人,就是新日铁自己,他要以股份回购进行“私有化”以减少被收购的恐惧。

  “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的。假如新日铁股票价格不断往上走,新日铁最终能否挡住?”袁钢明对此画了一个问号。

  中资可选项

  “新日铁有高端技术。比如在同等冲压试验中,别的钢材会变成一片薄饼,它的特种钢只被压扁到一半。如果着眼于这一点,无论从资本运作还是技术创新上来说,都是值得宝钢去追求的。”袁钢明接着分析道,“但是中国跟日本的国情不同,在面对米塔尔收购的问题上,宝钢被收购的概率不大。”

  据了解,袁钢明在进行有关中国钢铁战略课题调研究项目时,也曾经跟米塔尔的高层接触过。据说米塔尔表示,他们非常愿意友好地跟中国钢铁企业合作。比如他们收购华菱管线后,就专门投资了5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人才培训中心,进行技术培训。合资后,华菱很快就成了中国前十名的钢铁厂。

  “准确地说,米塔尔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企业,你说它是印度的也行,说它是欧洲的也好,无所谓。但是不管到了哪,他都会在那里好好生产,没有恶意,也不会搞令人恐惧的吸血鬼的手腕。相比之下,日本的新日铁就是一个明显有国籍的钢铁企业。”

  补白:

  1、日钢铁、造船企业联合应对中国

  据中国商务部透露,日立造船公司计划向JFE集团公司转让日立造船持有的日本第二大造船企业—Universal造船公司股份。

  Universal造船公司是2002年由川崎制铁(JFE集团公司前身之一)和日立造船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大型造船企业。主要生产油轮、护卫舰、消防船等。日本媒体推测,转让金额为数百亿日元。

  据日本造船工业会资料显示,2004年世界造船产量比同期增长17%。其中日本占世界造船订单的35%、韩国为38%、中国仅为14%。日本舆论认为,随着2010年后中国的大型造船厂相继竣工,难免会引起一轮价格竞争。JFE集团的收购行动将会引起新一轮的造船行业重组浪潮。

  2、日本钢铁企业联合西方进军印度

  近日,日本新日铁宣布,该公司正在跟印度塔塔钢铁公司商谈合资生产汽车钢板的战略。此外,新日铁还在计划与西班牙钢铁公司联合在印度投资建厂,目前确定的重点是日本比较擅长高端钢材领域。对于印度市场,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社长友野宏认为,印度钢铁市场存在着从汽车到建筑的全方位需求。

  

  大展集团:以并购收获日本

  本刊记者|裴金钢

  大展集团的日本事业是以并购的方式进行的,未来它还要以并购确保自己的全球竞争优势。

  “大展集团的日本事业是以并购的方式进行的。并购也是大展集团在全球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展信息科技日本事业集团业务拓展高级总监王伟平近日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的时候单刀直入,切进主题,“大展集团目前已经并购了十多家公司,正在以60%的年增长率迅速成长。”

  据透露,大展集团主要从事全球离岸软件和信息技术的外包承包业务,是由两个美籍华人Robert Lee 和 Sandy Chau在2002年2月于美国硅谷创立的,目前分支机构遍布美、加、德、中、日等国。

  “日本公司业务占大展集团全球外包承包业务的1/3左右,是最大的一块。”在接受采访时,大展信息科技日本事业集团总经理李锦成说,“其次是北美,第三是欧洲,第四是中国国内。”

  据分析,目前全球外包业务的发包方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和语言的关系,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由印度接包,而日本的外包业务(占全球1/10,相当于美国的1/5-1/4)主要被中国接包。大展日本事业集团主要盯准的就是日本。

  但即使这样,2007年,在国际外包专业协会(IAOP)公布的全球外包100强名单,大展集团赫然在列。

  也许正是由于看准了大展集团的业绩及其发展前景,2007年伊始,大展集团又获得了美国一家风险投资机构(大展集团不愿透露)的第二轮投资,投资规模达2400万美元。

  并购:不拘一格,进行到底

  一般来讲,一家跨国公司的形成一般都要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大展集团却用短短的5年时间就达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应该主要归功于他成功的资本运作——并购。

  目前担任大展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日本事业集团业务拓展高级总监的王伟平先生就是因为这种资本运作本身才跟大展集团结下不解之缘的。

  据了解,王伟平原来跟随目前大展集团的另外一位高层人士(现任大展ANS日本总经理)李晨先生于1997年在日本创立了一家公司——株式会社ANS(ADVANCED NETWORK SERVICE)。

  最初,他们的创业团队只有5-6个人,先是通过在日本接受其他公司的转包订单生存,到2005年底逐渐成长为身跨日本和中国的软件开发和IT外包实体(ANS集团),在北京、上海、大连和东京分别设立办公地点,共约有150名员工。其主要客户包括日立、NEC、先锋、富士通、NTT Data 和东芝等。

  2005年11月,大展凭借自己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品牌号召力收购了日本和中国的ANS集团,从而一举进入了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市场。

  据了解,这次收购属于大展跟ANS集团之间进行的一次换股(交叉持股)交易。根据约定,大展集团100%持有ANS集团股份,ANS集团的股东则有大展的一定比例的股份。

  “换股有换股的好处。”李锦成先生这样对《环球财经》记者说道,“首先它可以确保公司架构稳定,使并购后的业务继续有条不紊地执行,同时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大展还可以实现超高速的发展。”

  李锦成的观点得到了王伟平的验证。

  据王伟平透露,加入大展之后,原来ANS集团的一般员工基本没有感觉到公司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切业务都是在平静中稳步前行的。

  “最明显的就是2005年11月,在拿广州丰田项目的时候,由于有了大展集团的这块全球品牌,业务开展得很顺利。”王伟平说。

  收购ANS集团之后,大展还以类似的手法收购了BBX(中国北京、大连和日本东京)继续扩展日本事业。

  2007年6月中旬,大展又宣布,为了更好地支持日本客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在东京之外,又在名古屋开设了第二个软件开发中心。名古屋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城市,包括丰田在内的几家汽车公司和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公司总部都座落在这里。很明显,大展此举就是要盯准像丰田这样的日本的汽车名企。

  “过去日本软件开发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5%,而我们的大部分日本业务都源自东京。”大展ANS日本的总经理李晨表示,近两年来,来自名古屋地区的大型汽车和电机制造有关的软件开发和IT业务激增,大展集团为了满足这一增长需要,开设了名古屋营业所。

  对此,李锦成认为,大展集团可以在客户端以客户的语言开展业务,在日本本地前端服务优势明显。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开始利用以中国为后端的离岸业务。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国际竞争,4月份,我们还扩大了大展的上海办公室,以促进快速增长的日本离岸业务。

  也许正是考虑到了国际竞争的需求,大展屡试不爽的资本运作手法——并购,目前正在更大规模的计划和筹措之中。

  “是的。到2007年年底之前,你会看到我们还将有几次大的并购活动。”面对《环球财经》记者的提问,李锦成毫不掩饰地说,“目前我们正在考察项目,也在跟对方谈。但是目前还不方便公布。”

  至于并购的手法,李锦成透露,不排除还使用换股的策略,但是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当然也可能会考虑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去并购。在选择并购目标的标准方面,可能会采取纵向互补型的策略,收购一些处于大展市场或者业务空白领域的公司,当然公司质量要比较好的。

  厉兵秣马

  严格来讲,所谓全球外包业务就是由于同等劳动在不同国家定价有高也有低造成的全球劳动力套利。

  印度之所以成为英美发包的对象主要就是因为那里的技术水平不低于欧美但是劳动力价格远低于欧美。同样,中日之间的外包也是基于这种优质劳动力价差的套利行为。

  “目前很多日本的外包公司也纷纷到中国来寻找廉价的优质劳动力。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李锦成对《环球财经》记者说,“两相比较,日本接包企业在前端(日本市场的发包客户)拥有资源潜力,我们的绝对优势在后端。”

  据李锦成分析,为了确保后端优势,大展一定要扩张规模。目前中国本土的接包企业不下8000多家,但很多都是小公司,真正有竞争实力的只有8、9家,未来这个市场真正比较好的可能只剩下4、5家。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以40%-80%的增速尽快达到5000-6000人以上的规模,最终跟印度竞争。”李锦成信心满满地表示,“确保后端优势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前端终端客户’的开发。”

  对于李锦成的观点,王伟平也非常赞同。据他分析,目前中国很多接包企业都是从日本同行那里接的二手包或者三手包。每转包一次,利润就会被扒掉5%以上。如果是转三遍手,就没钱可赚了。所以,外包这个行业最好还是找到一手终端客户。

  “除了这些,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以及人民的升值,日元、美元的贬值也在不断压缩我们的利润空间。”李锦成对《环球财经》记者说,“我们只能靠两个办法来消化:一是提高效率(比如加强程式模块数据库的建设、减低管理运营成本等),其次就是走向高端,争取一些附加值高的、个性化的、能够提供独身定制服务的项目。”

  文中醒目处:

  至于并购的手法,李锦成透露,不排除还使用换股的策略,但是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当然也可能会考虑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去并购。在选择并购目标的标准方面,可能会采取纵向互补型的策略,收购一些处于大展市场或者业务空白领域的公司,当然公司质量要比较好的。

  

  “新掮客”

  本刊特约撰稿人|萧城

  既然你给我“超国民待遇”,我为什么不把你的“优质廉价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呢?

  日本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公布截止日刚刚过去,市场便已传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企业销售额和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的消息。

  据透露,目前在东交所上市的1245家公司的平均销售额增长了9%、利润上升了7%,经常项目下的利润总额近35万亿日元,41%的企业利润创历史新高。受日元贬值、出口贸易加速的推动,日本制造业利润持续向好,增长了14%,汽车、数字电视等企业利润增长超过20%。

  与此同时,另有一项专业调查显示,日本上市企业的海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提高。日本六大主要汽车企业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海外依存度)比重达76%,六大主要电机企业的海外依存度上升至51%。日本全部上市企业海外依存度整体高达50.6%,比4年前的42%有明显提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本经团联的调查,日本企业普遍认为应该跟广大新型经济体缔结“经济连携协定”,而在这些新型经济体中,中国被排在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东盟,再次是印度。理由是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市场,欧洲各国也在不断加紧争夺,因此中国市场尤其重要;至于东盟,日本多数企业认为,它可以作为未来制造业的中心,应该在那里构筑分业体制同中、韩、印抗衡;而印度被定位为日本将来的市场。

  优质劳动力跨国套利

  据分析,中、印等国主要依赖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超国民待遇”吸引外资、开放本国市场等手段发展经济。深得投机套利要义的日本,在深入研究之后,终于制定了“借道”的思路:既然你给我“超国民待遇”,我为什么不把你的优势转化为我的优势呢?

  笔者从国家商务部获悉,目前日本政府正在着手研究详细规则,计划将中国等国的IT从业执照和认证资格纳入“相互承认制度”。简化广大中国IT技术人员的日本劳务签证。

  另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公布的“日本企业外国人雇用状况报告”显示,目前被日本企业直接雇用的外国人员工比前一年增加了24549人,总数达到22.2929万人,创13年来的最高纪录。报告显示,日系企业直接雇用外国雇员的有27323家,同比增加2217家,占所有企业的1/3强。

  而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近公布的日本企业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报告显示,日本企业全球总共雇用了435.6万员工,同比增长5.2%。其中70%以上来自亚洲地区,同比增长10.1%。日企在华雇员达140万人,同比增长18.3%,占亚洲地区新增雇员总数的90%。

  另据了解,目前日系企业还在纷纷计划继续扩大对外国留学生的招收工作。

  松下电器日本的外国雇员已达100人,未来三年还要扩招100多人;富士通计划2008年新进30人;住友电装公司拟构筑对新入社外国留学生的战略培训机制。?

  “新掮客”在崛起

  也许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趋势,有识之士开始专门搞起了服务于日本公司全球劳动力套利的“掮客”事业。

  据了解,近日,专门从事IT技术人员海外派遣的“爱软件开发公司”就在日本的福冈县饭市西町开设一家培训中国技术人员的研修中心。该研修中心唯一的事业就是把中国本部吸收的中国IT技术人才集中日本培训3个月(培训日语和日本商业习惯),然后源源不断地将他们输送到日本公司的需求岗位上去。

  目前,这家研修中心只有容纳30人左右的教室,但很快就要扩容到90人,一年计划增加到200人。8月份,他们的第一批学员就要被派往日本关东和福冈县的IT企业了。

  类似于“爱软件开发公司”,日本的PASONA-TECH公司也在近期开始招收外国的IT软件工程师了。不同的是,他们要培训4个月,然后把这些人以自己公司员工的名义派遣到日本国内的汽车、IT类企业去工作1至3年。该公司计划,今后每年从中国、印度引进200名以上的各类技术人员。

  此外,还有很多日本的人才派遣公司目前正在着手研究如何把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IT技术人员引入日本。

  对此,熟悉内情的访日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日本社会面临的“少子(出生率低)老龄化(人口老化)”问题十分突出,本国的劳动力价格昂贵,而日本制造业和IT类企业的很多技术岗位目前又不能用机器和电脑替代。依靠日本本国劳动力,只能推升企业成本,压缩资本利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日各大人才派遣公司才找到了发“掮客”财的好机会。

  文中醒目处:

  日本企业普遍认为,应该跟广大新型经济体缔结“经济连携协定”,而在这些新型经济体中,中国被排在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东盟,再次是印度。东盟被日本多数企业认为可以作为未来制造业的中心,应该在那里构筑分业体制同中、韩、印抗衡,而印度被定位为日本将来的市场。

(责任编辑:雍非)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