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 可持续发展

和谐文化是时代表达 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培育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当前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既继承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深刻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新特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文化发展的新的自觉和新的提升。
可以说,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催生和孕育的成果和产物,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句话,是与时俱进、带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时代表达。深化对和谐文化的认识,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时代表达,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和谐文化是由实践呼唤和催生的文化形态,也是指引实践发展的文化理念。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谐文化内在的实践特征必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从本质属性上体现和展示先进文化的这一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大趋势的环境及背景下,以跟随实践发展、反映实践要求为本质特征的先进文化,就必然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文化的主题。和谐文化植根于实践土壤之中,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文化,是反映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和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的文化,是指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文化作为观念形态,是物质形态派生的、第二性的,但同时又会以极大的能动力反作用于物质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前进方向,就不能不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主题,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多方面提供舆论、精神、智力的支持和动力。如果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建设和谐文化也就必然体现和坚持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那么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巩固发展这个大局。因此,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没有和谐文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推进、也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脱离或疏离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就偏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今天的时代和环境下,建设先进文化就必然历史具体地表现为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先进文化,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根源就在于和谐文化所具有的实践性、时代性。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时代表达,还在于它的历史继承性,体现了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品格和谐文化是经济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反映,但同时又是以继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为基础的。如果把有关和谐的论述和思想看作一种文化现象的话,那么关于和谐的文化现象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其中不乏有见地、有哲理、新颖独到的精彩议论和观点。对于这些有关和谐的思想文化,我们当然要取其精华,学习借鉴。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继承性。但必须认识到,和谐文化建设历史继承性的主要内容、主要方面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是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的。因此,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作为核心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恰恰是我们几十年一以贯之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原则。现在把它们提炼整合融汇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一种在创新发展中的历史继承。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说明和谐文化建设包含的东西很多,涵盖的范围很广;另一方面,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为统领、为指导。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造性的历史继承。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时代表达,更在于它的创新性,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

  和谐文化建设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体现了历史继承性。但作为新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理念,又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产物,因而必然具有新的文化内涵、新的文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先进引领,广泛参与。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进程很快,显得丰富而复杂。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文化呈多元化的趋势,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显著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适应现实,又要积极引导实践,有区别、分层次、讲实效。一方面要坚持党的纲领目标、理想信念,不能降低先进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不可随波逐流、放任自流、放弃领导和引导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现阶段的社会状况以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规范。早在改革开放之始,邓小平就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个极为精辟和深刻的论断,在提倡先进性的同时又照顾广泛性,表现了实事求是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我们提出既讲精神激励,又讲物质利益,既鼓励提倡先公后私、无私奉献思想,又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的政策;提出既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又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弘扬先进文化、提倡有益文化、允许无害文化、反对落后文化;提出既尊重以工农和知识分子为基本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又尊重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出既团结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也团结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有这些,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也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这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经验。其中,体现和坚持的重要原则,就是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先进引领、广泛参与。显而易见,这应当成为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核心,来提升、凝聚、整合社会存在的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这种从实践中产生来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功经验,理应成为我们新时期、新阶段建设和谐文化的原则和特征。在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没有照应、引领、整合社会存在的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二是只讲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不抓甚至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根本。前者会使和谐文化建设失去广泛的社会基础,最终失去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后者会使和谐文化建设失去先进性和前进的方向,失去内在的凝聚力和引领作用,最终导致一盘散沙、纷争不已、混乱无序。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本来就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差异和矛盾构成事物、社会、世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凸显,社会的个性化、差异化增强。社会的丰富和活力是前所未有的,而面对的差异矛盾与多样也是前所未有的。是不是差异、矛盾就要导致分裂、冲突、排斥、对抗?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我们所持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古代哲人智者的很多精彩论述给我们以启发,比如“相谐以和”、“和实生物”、“君子和而不同”、“天地同化、万物共和”等等,深刻阐发了辩证的和谐观。显而易见,和谐不是简单片面的同一,而是以差异为前提的同一,是相对于差异而言的同一,没有差异也就没有同一;和谐是存在于差异之中,是异中有同、异中之同,同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在这里也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同一和差异截然分开、孤立看待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排除差异和矛盾的同一就是和谐,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口一词,至多是表面形式上的同一,很可能潜伏着不和谐的因素。至于那种家长制、一言堂、唯我独尊的所谓“同一”,本身就是一种不和谐。二是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误读为不要斗争、放弃斗争。和谐历来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政治基础、共同经济基础之上讲的,离开了这个大前提、大方向,就失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就是不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既包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也包括对破坏社会和谐的错误言行进行抵制、防范和斗争。这恰恰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应有之意。

  ——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单一无所谓和谐。和谐是涉及关系的范畴。可以把和谐文化理解为引导和帮助人们妥善处理和协调关系的文化。互利共赢,协调发展,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内在联系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增强辩证思维、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大有助益。互利共赢,协调发展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是来自于社会实践并由社会实践赋予我们的认识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仅突破了自然、半自然经济条件下小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孤立性,而且有力地冲击、荡涤了与自然、半自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形而上学观念和小生产意识,从实践的层面积极引导和强化了人们对于事物联系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要求人们辩证把握事物内在的各种关系和各个方面。确立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就是人们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往联系日益紧密,各方的关联性、整体性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形成的新认识。面对经济社会、地区、城乡、社会阶层、收入分配、人口资源环境等差异和矛盾,必须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统筹兼顾,考虑和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强调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这样才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来源:《前线》杂志)
(责任编辑:雍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