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世界一流的“中国造”水电机组开发清洁的水能源,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现在,这已变为现实。10日10时51分,中国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在长江三峡右岸电站投产发电。
在10日举行的交接仪式上,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宣布:“国产26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连续试运行,各项运行参数达到设计要求,满足合同条件。
”这台高50米、重7000吨、最大出力80.4万千瓦的特大水电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独立制造并拥有部分知识产权,中国葛洲坝集团施工安装,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目标。
到明年底,由哈尔滨电机厂和东方电机厂设计制造的三峡工程另外7台同规模国产水电机组将陆续投入运行。
杨清说:“26号国产机组在水电设备两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水轮机新型转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6号机组转轮在三峡电站已投产的16台机组中运行最稳定;二是国产发电机的空冷技术不亚于国外水冷技术,线棒之间温差不超过4摄氏度,线棒本身温差不超过3摄氏度。”
他说,26号机组已经通过了72小时试运行,下一步将面临制造工艺和全面质量的考核。
三峡工程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三峡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容量、直径、重量最大的机组。业界普遍认为,26号机组的投产,是中国政府依托重点建设工程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这一目标下所取得的最新成就。
在长江上建造水坝防洪发电的想法始于上世纪20年代。但是中国水电机组设计制造水平一直未能突破32万千瓦,比国际水平落后30年。为此,中国政府决定采用市场化手段,通过技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大型水电机组制造的国产化。
1996年6月,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外宣布三峡左岸电站一次采购1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当时,全世界投运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只有21台。面对三峡工程这块诱人的“蛋糕”,中标的国外制造商完全响应了招标文件的规定: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投标者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并培训中方人员;必须由中国制造企业为主制造2台机组。
1997年秋,采购合同签字,法国阿尔斯通和瑞士ABB组成的供货集团中标8台,哈电参与合作制造;加拿大GE和德国伏依特、西门子(VGS)联合体中标6台,东电参与合作制造。国内两家企业分包额大于合同总价30%。而三峡工程为实现这个使国内大型水电装备制造厂商受益的技术转让条件共支付了1635万美元。
从最初的分包“配角”,到左岸14号和9号两台机组国产化率分别达71%和85%,再到100%国产机组诞生,中国企业走过了8年攻关历程。
对于国产机组的成本,国家审计署今年对三峡工程的审计报告说,“与进口机组相比,8台国产机组共节省投资3.56亿元”,平均每台机组节省4450万元。近几年内,中国将有150台三峡容量级的水电机组投入制造安装,可为国家节省投资上百亿元。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中国下一步将在三峡地下电站、长江上游的溪洛渡、向家坝中采购安装32台70万至75万千瓦的大型机组,继续推进中国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中国水电企业将与国外同行在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展开竞争与合作。(江时强李志晖/新华社) (来源:中证网)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