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人
在国税总局7月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税总局统计司司长舒启明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4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615亿元,增长29%。伴随着税收收入的节节高攀,不久前有人预测,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将会超过5万亿大关。
近年来,我国税收一直呈两位数字高速增长,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加速特点。“十五”期间,全国税收年收入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突破15000亿元、20000亿元、25000亿元和30000亿元大关。5年共入库税款109217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未扣除出口退税),年均增长19.5%,5年翻了一番多。税收增收额2001年、2003年分别超过2500亿元、3400亿元,2004年和2005年连续超过5000亿元。2006年增收额达到677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增收额就已达5615亿元,超过去年是必然的。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国税收的基本特征,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但是,我国税收增长与民生投入之间并未能完全保持同步。《中国青年报》日前作了一项调查:“作为纳税人,你最关心什么问题?”结果,49.4%的人选择了“政府把我们缴的税用到哪儿去了”。这一方面反映出公众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民生投入与税收增长曲线的脱节和税收最终用途的不透明,让民众心中没底。
在我国,税收是比较透明的,而财政预算则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使得预算本身的法律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对政府的制约作用有限。这必然导致浪费现象的蔓延。最明显的例子是,不少地方政府豪华办公楼的兴起和公款出国旅游、吃喝、公车等费用的直线上升。
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曾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现在每年用于类似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在各个国家当中倒数第一;而用于行政、豪华性公共建设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过高比例却是世界第一。现在,中国一种常见的、形成明显对比的现象是,每逢涉及基本民生问题时,资金的筹措难乎其难,但是一旦要搞大型豪华型建设时,资金就像呼风唤雨一般汇聚起来。”
政府消耗与民生投入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的浪费必然挤压民生空间。但是,这一现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税务部门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只为18%左右。但是,这一数据显然不足以反映民众的真实负担。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举例说:“2006年政府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500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8000亿元的社保金等,我们真实的税负已经达到31%至32%。”倘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民众的真实负担就容易被掩盖,就难以正视民生问题的严峻性。
事实上,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正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挤压。一方面,民生领域的投入滞后于税收的高速增长,导致公众在纳税之后,继续承担一些原本应由财政来解决的负担。比如教育,在义务教育领域,家长们深受乱收费之苦;在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领域,家长们又面临着高学费的困扰。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终极目的,他们在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对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做出某些让步,进而伤及民生。房价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地方政府打着调控的旗帜增税,这些税收随后被开发商转嫁到房价当中,而地方政府听任开发商哄抬房价的行为置之不理,从而使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加剧,压抑人们消费的欲望。
税收的增长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才是最终目的,征税本身只是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手段,倘若把手段当成目的而忽略后者,税收的增长与公共福利的增长就容易脱节。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国强是民富的结果,在税收高速增长的同时,期待加大民生投入,使民众享受财政增长的好处而不是相反,如此,民众的纳税积极性更高,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