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按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桶装纯净水的规定,PH值、电导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等,是每一批桶装水出厂前的必检项目,但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需要48小时完成。在南宁市场,大部分桶装水都是当日产当日销。市民喝着质检报告未“出炉”的桶装水,其安全如何保障?
桶装水日产日销 7月初,记者在南宁市大学路一家桶装水销售店内发现,该水店代销的四五个品牌桶装水,都是当日生产的。
据了解,桶装水出厂前必须经过多项检测,其中一项要检测水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否超标。在此项检测中,将抽检的水样放在无菌实验室内,培育48小时,然后看单位水内存活的菌类总数是否超标。如不符合要求,抽检的这批水就意味着不合格,则不能流入市场。
12日、13日,记者对南宁市桶装水市场进行了调查。在埌东七组,一家代销桶装水的销售店,存放的数十桶水生产日期都是12日的。店老板解释说,当日生产的水当日饮用,比放几天的更新鲜,因此他去厂家要的水都是当日生产的。在另外一家销售桶装水店,同样如此。记者调查发现,在南宁市场,本地和外地品牌桶装水共有十多种,几乎每一家都是如此。
水店老板有些“外行” 水店老板陈先生说,他代销桶装水已四五年,但对桶装水的质检和技术问题并不了解,一直以为厂家售出的水就一定合格。他说,最近几天持续高温,部分桶装水客户说饮水后有呕吐和腹泻现象。
水店老板王女士听说她销售当日生产的桶装水可能不合格时,她忙把厂家提供的通过相关部门检测的《质检报告》展示给记者看,并说:“这水肯定合格。”记者发现,该质检报告上的日期是6月4日。
有11年代销桶装水经验的莫先生说,他了解桶装水生产、检测和销售的全过程,但一个人无力改变桶装水市场违规操作的局面。他说:“厂家要求水店自备水桶。以一天销售三百桶水为例,我就需要上千只水桶才能周转开。每只桶近30元,仅这一项开销就要3万元,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回本。”如果是新开的水店,更无力支撑。关于质检报告的问题,大多水店老板都是一无所知。
部分市民爱买“新鲜”水 12日上午,一名女市民走进水店便问,老板有新到的水吗?老板指着该女士饮用多年的一品牌桶装水说,这是两天前的货,但女子坚持要12日生产的。无奈,老板只好建议她下午再要,或换饮另一牌子。女子说:“新生产的水,口感好,新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桶装水消费者打通送水电话后,第一句话就是“有新鲜水吗?”得知有水,立即要,否则等着“新”水到。
另一消费者认为,一般情况下,价格较高的桶装水质量会有所保证,因此他家一直喝每桶水价格在10元钱以上的。该消费者还说:“我买的水一般是三天前生产的,假设水有问题,那其他人早就发现了。”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不知道哪个牌子的水合格,也很少有人查看水店的证照和水的质检报告。
利益驱使是主因 一家桶装水销售大厂的负责人说,起初,厂家对桶装水成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等检测十分严格,水也是存放两日后再出厂,但后来慢慢变了“味”。如今,桶装水成品出厂时,厂方留有检测样品,一旦发现售出的水不合格,他们会立即召回。
就消费者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和中毒现象,该负责人解释说,尽管桶装水的保质期是30天,但开封后10日内必须饮完,否则就可能有问题。再者,饮水机必须每个月清洗消毒一次,否则合格的桶装水也会被二次污染,导致不合格。
某水厂负责人揭露说,一些厂销售可能不合格桶装水的主要原因是利益分配问题。她说,一家大水厂每天生产出上万桶水,如果存放两日等质检结果,至少要有3万只桶周转,仅这一项开支就要近百万元。即使是厂家和水店共同承担,也是天文数字。另外,假设大水厂有能力承担此项投资,那么每桶水的成本将由原来的两元钱增至六七元,甚至更高。如此一来,厂家和水店的利润空间缩小,自然没人做。
该负责人还表示,部分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所谓的“口感好”,不仅不向水中溶解臭氧,还当日生产当日销,这样的做法就是在蒙骗消费者。她说:“我们厂想规范发展,但面对众厂家的不正当竞争,我们谁先"出头"谁先死。”她希望执法部门加强监督,让市民喝上放心水,淘汰不规范的小厂。
桶装水监管未松懈 南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负责人说,他们每年不定期对各厂家的桶装水进行抽检,要求不合格者限期整改,如果“屡教不改”,则勒令关闭。但抽检证明,广西区内大部分桶装水都合格。另外,由国家多部委组成的抽检小组,每年还要不定期地抽检一次。因此,涉及消费者健康的桶装水质量问题,监管从未松懈。
该工作人员说,每一家水厂成立时,其设备、环境和化验室等,必须得到卫生等部门的许可。故桶装水的质量不存在太大问题。
关于桶装水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一直认真执行国家质量总局的规定,对这些厂家未等检测结果出炉就销售的违规行为将严惩。他们曾严查违章行为,但仍需加大监管力度。另外,他希望市民能多了解桶装水知识,一旦发现相关问题,请及时反映。
业内一资深男子表示,此项监管困难较大,因为生产商有能力更改水桶上的生产日期。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执法部门加大监管、生产商自律和消费者监督。
同样,卫生和工商部门表示继续严查违章行为。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