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标签,过去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价廉物美;但在最近针对中国产品的这场“质量风暴”中,一些别有用心的美国人有意无意将“中国制造”和劣次品划上等号。实事求是地说,在美国众多进口产品中,中国产品仍维持着较高的质量,问题产品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
就以目前被报道最多的中国食品为例,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供的数据,尽管每年中国输美食品数额巨大,但被FDA拒收的中国食品比例远远低于从丹麦和多米尼加输美的食品比例。数据显示,去年多米尼加输美食品中有817批次在边境被拒收,主要原因是杀虫剂含量超标;同期,有520批次的丹麦输美的糖果因质量不合格被拒于美国大门之外。
多米尼加和丹麦每年输美食品有多少呢?按照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多米尼加去年输美食品额为3亿美元、丹麦为4亿美元,中国则是两者之和的5倍多,达38亿美元。但去年一年,因质量问题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不过391批次。
再看更近一些的数据,去年7月至今年6月期间被美国FDA拒收的外来食品中,印度有1763批次,墨西哥有1480批次,中国1368批次,越南533批次,日本508批次,意大利482批次。再看一下这些国家输美食品总额,以2006年的数据计,除墨西哥达到98亿美元外,其他国家输美食品额远小于中国,印度为12亿美元,越南11亿美元,日本5亿美元,意大利29亿美元。
即使考虑到一些不合格产品“蒙混过关”,但相对比较悬殊的数据足以充分说明,中国输美食品的质量是高的,问题食品不过是很小一部分。无良商家,中国有,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也有不少类似不法分子。根据美国FDA公告,印度的黑胡椒、咖喱粉种就被发现沙门氏菌超标,墨西哥的干辣椒、蟹肉、棒棒糖也因为卫生不达标而被拒收。
中国质监总局日前的公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该局的数据,去年中国输美食品中,被美国FDA退回的不合格产品比例不到1%,这一数字低于同期中国拒收的美国食品比例。一些美国食品最近也被发现存在细菌超标、霉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的问题,其中一些产品还由美国名牌企业出产。
个别中国输美食品确实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但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美国大肆渲染“中国制造”质量问题,显然是夸大了事实。在这当中,不乏一些政客别有用心地四处鼓噪,恶意妖魔化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以偏代全地把一批中国产品不合格说成是所有中国产品不合格。
其实,用已退休的美国FDA资深官员卡尔·尼尔森的话说,产品质量不佳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大规模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道理很简单,全球化促使各国商家寻找最便宜的商品,进口商要压低商品价格,出口商为拿到订单,则拼命压缩成本,一旦监管出现漏洞,一些无良出口商必然偷工减料,甚至“黑心”制造,造成恶劣的产品质量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几乎每一种商品都可能是国际贸易的结果。产品质量问题往往涉及原料、制造、运输、销售等不同环节,是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相关政府的共同合作,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并强化对在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同时,各国也需要将完整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不能因为政治上的偏差、商业上的考量,夸张其事,片言惑众,出现“妖魔化”的结果。
(本报记者刘洪7月16日发自华盛顿)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