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进入升值时代,两年来顺差过大成为国内外舆论针对的焦点。政府调控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专家认为,未来应继续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资金“走出去”。同时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继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一面稳步升值,一面有效“减顺”。
汇改应继续深化 中国的流动性压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大,货币政策“出镜率”也从未像现在这样高。但要从源头上抑制顺差增长,比起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升值,更重要的是汇率弹性的增加。
人民币对美元今年以来升值3.2%,顺差却仍没有缩小的趋势。央行新近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外汇形势的严峻有增无减。
顺差迅速增加被部分归因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有一些企业赶在政策调整之前“抢出口、抢结汇”。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企业这种行为说到底还是受升值预期的推动。从长期看,如果不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采取多元化、市场化的手段逐步放松管制,日后积攒的问题会愈加复杂。
因此,汇改还要继续深化,增加汇率弹性比单纯升值更能有效缓解外汇流入压力。对此央行的态度是一致的,将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还会有序的增加。
丁志杰认为,政府需用市场化的方法来化解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如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根据市场供求推出相关的人民币交易品种等,通过政府有效的引导和示范,形成更为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谭雅铃也认为,汇率的升值并不等同于汇率机制的改革,目前人民币汇率处于单边升值的态势,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还不够大,也暗含了很多市场及系统风险。合理的汇率决定机制,是解决目前外汇问题的根本,但这个机制的形成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市场等多方面的配合,而非简单的政策导向。
“减顺”还需多方配合
人民币汇改大事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06年3月7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比前一交易日猛升了43个基点,达到1美元兑8.0425元人民币,在询价和撮合两交易市场上,人民币最新收盘价的跌幅更是扩大到59个基点,为汇改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9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举突破7.7关口,达到7.6951元;汇改以来人民币已净升值0.5814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比率约为7%。
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这是自去年初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最重要的举措。也是自1994年以来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波幅的首次调整。
2007年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升破7.6∶1关口,为7.5951元人民币对1美元。
顺差的源头仍在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事实已经证明,单纯依靠汇率政策不能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政府调控已经显示出这样的方向,即依靠货币、财政、产业、外贸等多种政策,多管齐下。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汇价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结构的问题。国内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造成了多余的产品必须出口。
因此,从源头上“堵住”顺差增长,首先要启动消费。这需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增强消费的意愿。
其次要进行外贸政策的清理。一直以来我国外贸政策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这种思路必须扭转。政府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体现了这种转变。
另外还要对外汇存量进行“疏导”。目前政府的思路是从国家、银行、企业、个人多种渠道化解外汇增长压力。具体措施包括QDII、组建外汇投资公司、鼓励企业“走出去”,藏汇于民等等。
国家大力倡导走出去的战略,各部门机构也开始了积极的尝试。不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进行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发展战略是最为关键的。
谭雅铃认为,多种配合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市场化意识和调控手段的进步,而企业和其它机构也应在意识和行动上做出相应调整。她认为一些企业和机构的不理性导致了政策实施的不畅,只有加强理念革新、丰富相关产品的平台、完善其它辅助机制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及外汇储备的压力。
此外QDII新规的颁布也给加快外汇运用带来希望。丁志杰认为,虽然目前QDII的实施遇到了人民币升值、物价指数及其它投资渠道的挑战,不过只要机构精于研究,不断竞争,一定能更好的吸引国内投资者。他建议,在产品设计上,国内银行、券商等机构需侧重于多种资产的组合,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收益,也能积累丰富的运作经验。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