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过去,家长们又该担心着孩子的录取情况了。广东省高考录取工作已进入了第二批本科院校批次。与第一批院校录取情况相似的是,二本录取时省外院校也遭遇了寒冷,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文理科均有超过100所高校出现了第一志愿无人上线的尴尬局面,考生志愿大多分布在广州、深圳以及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
“父母在,不远游。”用这句话来形容时下的考生志愿选择,也许最为恰当。不过这是否就真实反映了考生的心态,恐怕难以打包票。谁都知道,现在的志愿大多是由父母做主,考生的意见反倒成了参考。当然考生这种没有自主权的选择也是无可奈何,一来当时复习时间太紧张,考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填报那些复杂得如数学题的高考志愿,二来现在的志愿对学校的介绍过于简单,家长怕涉世未深的孩子胡乱填报,干脆自己大包大揽。
省外高校之所以遇冷,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大学毕业之后,面临着的最现实问题就是就业,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广东当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之一。也就是说,孩子们到外地去读了四年大学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广州或者广东来寻找就业的机会。而单以就业论,本地高校与外省高校相比,虽然谈不上什么具体优势,但最起码近水楼台先得月,信息的来源、招聘会的参加,无形中就多了些机会。倘若再考虑起找工作的成本,本地高校又会比外省高校相对显得更经济节约。
事实上,不愿出省读书是广东学生由来已久的“老毛病”,这其中除了有部分家长担心省外名校,比如说北大、清华在广东招生计划少、录取几率低外,其他的大多是抱着本省读书好就业的观念。然而考生志愿扎堆省内高校,难免造成了省内名校竞争过于激烈、分数线居高不下的局面。本来高考就是座独木桥,现在广东的考生一门心思只想挤进省内高校,放着外省的独木桥不过,这无形中只会将高考的独木桥变得越来越窄。虽然说最后过线的考生都能有书读,但长此以往,却不利于广东教育的开放式发展。
若要探寻高考志愿的背后,也许与广东独特的南粤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广东的文化向来是以开放包容著称,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外走出去。但在不少老广的眼中,这个向外只是向着毗邻的香港、澳门或者国外,孩子读书,要么是花重金送到国外,要么宁愿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香港的高校。当然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我想既然都是走出去,省外高校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再进一步说,在广东就业户籍门槛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不管是哪里的生源,省内高校的也好,省外高校的也罢,都是平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即使是全国各地的求职者蜂拥至广州的人才市场,我们都很少看到有用人单位带上“广州户口优先”的户籍歧视,广州乃至广东的公务员招考同样如此,全无其他多余限制,向全国敞开门户吸纳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报考省外高校与省内高校并无太大差别。
由于高考志愿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今后的就业,造成了省内外高校冷热不均的招录,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家长的过于现实。但如何让家长理性看待志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教育部门如何设置合理的志愿填报程序,再往大里说,如何强化教育的功能而淡化志愿的选择,恐怕还需要走一段路。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