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其系列小说《黑暗塔》的序言中写道:“在我十九岁时,霍比特人正在成为街谈巷议的对象。……那年,在马克思·雅斯格牧场上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就有半打的‘梅利’和‘皮平’在泥泞里跋涉,另外还有至少十几个‘佛罗多’,以及数不清的嬉皮‘甘道夫’。
斯蒂芬·金提到的这些人名,均出自于英国小说家托尔金的伟大作品《魔戒》(或译《指环王》)。这部小说长期以来畅销不衰,深刻影响了包括斯蒂芬·金在内的好几代人。如今,不无相似的一幕,出现在另一位英国女作家J.K.罗琳身上。
7月21日,《哈利·波特》终结篇全球同步发售。上海“哈迷”彻夜排队等候,而拿到小说的读者大多第一时间翻到最后,迫切想知道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最后结局。这样的景象,同样在北京、广州、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出现。而在世界其他角落,从纽约、伦敦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哈迷”们的欢呼之声也是此起彼伏。据悉,一天之内就有约7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全世界读者手中。
这一切,为全球化时代写下了一个鲜明的注脚。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为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着迷,宣示了全球化时代不再是一种想象与未来,而是活生生的、无法抗拒的现实。
还有一幕有趣的情景,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全球化的真实存在。有报道提到,许多“哈迷”买完书,转身走进附近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不无形象地说明,无论是在精神还是物质上,中国社会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再也无法置身其外。
我们对此只能积极地作出解读与回应,而不应再只是纸上谈兵、沙盘推演。进而言之,面对这样的全球化图景,任何仅仅将之视作强势文化入侵的论调,不仅充满偏见,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
具体而言,“哈利·波特热”现象背后,存在着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读者,以同样的激情拥抱这部著作,充分证明了我们称之为“全球文化共识”的文化力量,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哈利·波特身上,人们看到了自由与正义的力量。J.K.罗琳在书中营造了一个人类的“想象共同体”。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成为焦点。最终的结局是,正义获胜,光明笼罩着世界。正如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对自由与正义的向往与追求,正是全球化价值系统的重要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最为基本的文化共识。在某种意义上,哈利·波特正在用他那根魔法棒,抹平这个世界的文化沟壑。
从商业角度来解读,“哈利·波特热”一样值得我们思考。早在2002年,J.K.罗琳的年收入就已超过英国女王。如今,这位著名单身母亲的身家更超过10亿美元。有报道称,这个数字超过中国所有作家收入的总和。不仅如此,小说《哈利·波特》还带动了电影、纪念T恤等衍生产品的强劲发展。在“文学垃圾论”甚嚣尘上的今天,J.K.罗琳、丹·布朗等英美畅销书作家却在制造一个又一个文化的商业神话。相形之下,不仅我们的“正统文学”远离社会,我们的畅销书也谈不上熟谙文化市场。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中国的J.K.罗琳?显然,这有待于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进入市场与法治社会。因为,“哈利·波特热”并非孤立的文化与商业事件,而与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当然,这还离不开作家个人的坚持与奋斗。J.K.罗琳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过,这却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1960年代,当年少的斯蒂芬·金沉迷于托尔金的想象世界时,J.K.罗琳刚刚来到人世。若干年后,会不会有一位杰出中国作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追忆“此时此景”?这同样是值得期待的故事!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