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国务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 节能减排工作最新报道

能源专家谈“绿色信贷”节能减排不是空中楼阁

  杨中旭

  对话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节能减排不是空中楼阁

  中国新闻周刊:绿色信贷对节能减排会起作用吗?

  林伯强:肯定管用,因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制调整。我们过去政策出了不少,但总是落不到实处,根源在于没有财务意义。
你不让他痛,他才懒得理你。

  但是,这只是一个机制的开始,距离节能减排落到实处还有距离。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距离有多远?

  林伯强:真正有明显成效,起码得几年吧。

  中国新闻周刊:但中央是有底线的,就是“十一五”期间,节能20%,减排10%。

  林伯强:我们迟早要实现这一目标,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在5年内完成这一指标?节能减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节点。

  我给你举两个例子:第一,把全国1.3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能冰箱,每年可以节电431亿千瓦时。但是,更换冰箱的成本有多大?好像还没有人计算过;第二,节能减排有外生性,有公共产品性质,那么,成本谁来负担?政府?企业?个人?如果需要政府支持,力度要多大才行?政府与企业分担的比例是多少?在税收支持方面,通过企业所得税,还是增值税?抑或消费税来调解?资源税是否要开征?这些有细致周密的研究吗?

  中国新闻周刊:是指节能减排的可行性研究远远不够?

  林伯强:是的。我曾经对中央部委的人说过,足量的研究资金支持是必需的。既然你这里只给几十万元研究经费,就别指望学者能拿出细致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缜密的结论来。

  如果研究得不够,就匆忙出台措施,其效用就得打上个问号。今年以来,节能减排目标不再分解到每年,就是一个进步,这考虑到了政策的滞后性。

  另外,在中央财政投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今年节能减排中央财政资金只有213个亿,依我看,以中国节能减排的量,这远远不够。

  中国新闻周刊:你反对5年设限?

  林伯强:不是我反对,而是设限之后是否能落实。除了上述一些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是否已经修订完毕?新标准是否科学?

  这种大幅度的节能减排,决不是简单的节能,也不是不计成本的行政命令所能实现的。必须在考虑国情的前提下,用相对长的时间,选择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适度耗能,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

  在西部,一些已经或者将要被砍掉的小电厂可能就是当地GDP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当地财政的命脉,你怎么砍?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非要砍下来呢?

  林伯强:硬砍可能还砍不下来。如果你非要砍不可,那我就可能有其他对策了。

  中国新闻周刊:怎样才能让地方不造假?

  林伯强:还得更多地靠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比如前面所说的绿色信贷就是一个机制的开始。

  另外,资源要素价格长期偏低是已经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多年的问题。目前不是小步跑,而是需要大步流星地把资源价格抬上去,还市场经济以本来面目,理顺上下游产品的逻辑关系,抬高能耗成本。这样,高耗能的投资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抑制。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总有人说,把水、电、煤气的价格提上来,会对低收入群体产生影响。

  林伯强:这一论调没有道理,解决办法也不麻烦,政府只需将提价后的好处补贴给低收入群体即可。

  中国新闻周刊:相比市场机制,除了造假,行政手段还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后果?

  林伯强: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政绩考核标准不转变,我担心这又将是一场运动式的短期治理。地方政府为了应付两项硬指标,更多地采取一种短期行为来敷衍了事。

  中国新闻周刊:综观你的谈话,只要这些机制得到落实,政府同时加大投入,10年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林伯强:错。如果我们不思考应有的生活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中国的人口和巨大的能源需求,就是这些机制落实了,可能也不够。不信咱们10年后再来看,节能减排的压力依旧。

  中国新闻周刊:调整怎样的生活方式?

  林伯强:你开车吗?如果开,我没有权力约束你少开车,因为这是你个人的选择。但在产业政策上,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汽车工业吗?如果13亿人,数亿个家庭都和美国一样,每个家庭一台车,恐怕全世界的石油都运到中国来也不够用吧!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说,我们要避开重化工的发展道路?

  林伯强:不是,我们根本避不开。未来15年,我们要从农村转移出3亿人。安置这些转移的农村人口,需要多少水泥钢筋的房子?需要多少能耗?多少污染排放?这个总量就在这儿摆着,你要想能资源够用,就得从现在开始思考适合国情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不建议拼命发展大城市,而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需要将节能纳入发展规划。

  中国新闻周刊:这就是你所说的加强研究吧?

  林伯强:我们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为什么在那之前没有想到要保存石油不要出口?但也说明了对之后的石油需求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你现在可以看到,当初你以七八美元一桶出口的原油,现在得花七八十美元一桶把它买回来。这个例子不一定合适,当初可能需要创汇?

  但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加强对未来趋势的研究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将来我们一定会后悔,而有些东西是不可逆的,你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
(责任编辑:铭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林伯强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