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世玲 实习记者 陈培婵 北京报道
尽管以全国城镇居民医保启动为标志,新医改大局已定,但理论和利益之争还远未停止。
8月6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布鲁金斯中心举办的第三次“医改圆桌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代涛称,他多次参与政府内部医改方案讨论,感觉各方分歧很大,同时,“细节决定成败,怎么样能够在理论正确和实践效果之间达成平衡?”
这种感觉不是代涛独有。
8月2日,第四届小汤山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论坛上,曾经担任过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蔡仁华亦有同感:“目前8套方案均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还未见操作性方案。”这个论坛上,还发布了2007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新一轮医改讨论中,市场和政府定位还是争论焦点。
“历史会见证这场讨论的意义。”8月6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表示。他认为,把前端的理论讨论清楚后,制定的操作性方案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再议市场和政府定位
“市场机制也面临很多问题。”清华医改圆桌论坛上,美国医疗政策资深研究专家、乔治敦大学教授M.Gregg Bloche提醒。
这是该所今年进行的第三次医改圆桌论坛。与其说是论坛,不如说是小型辩论会。因为该所主任肖耿教授每次只邀请7、8位参与医改的专家、政府官员及海外专家,面对面地进行长达4个小时的“交流”。由于参会者范围小,参会者每次都能充分、直接地表达意见。
而这次讨论,参会者的主话题仍没有离开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辩。
M.Gregg Bloche表示承认市场机制,是从效率原则出发,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发挥力量,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平性欠佳;医疗作为商品不能由人的购买力作为决定分配因素。另外,还面临医生道德风险问题、市场失灵的情况。
参加论坛的卫生系统的人士表示赞同。该人士对市场机制能否解决医改难题持有质疑。
理由之一是,医疗行业与其他普通行业不同,具有供(医)、需(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殊性,如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向患者提供过度服务。
其二,卫生系统人士还认为,如按市场派观点,开放医疗市场,那么更多资源会投入医疗服务提供者领域。最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公众还要承担这部分投入成本。所以,政府应该控制资源过多进入医疗领域,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
“哪个行业不特殊?我们买电脑也不是供需信息不对称,有几个人能搞懂电脑内部零件的质量情况?为什么不让政府直接生产销售电脑?”针对上述意见,坚持市场机制的刘国恩表示,尽管卫生领域具有特殊性,但没有特殊到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地步。
对第二个质疑,刘国恩认为,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他们获得的利润为什么不能是从原来公立医院的高额垄断利润中分出的?放开医疗市场,是否一定加大了总体卫生成本,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供给在不变,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刘国恩称,尽管医改问题复杂,但归根还是要符合基本经济规律。
民间第9套医改方案?
目前8套递交到医改协调小组的备选方案细节还尚未公布。因此,有更多民间医改方案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
8月2日,在由中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小汤山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论坛上,卫生经济理论“奠基者”们和97医改方案设计者们纷纷亮相,包括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原卫生部制定卫生政策的官员蔡仁华、于宗河、曾为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的杜乐勋等。
论坛上,发布了以上述卫生政策研究者们的观点为核心的2007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
有业内人士称此为民间理论界的第9套医改方案。该方案更设计了详细的操作措施。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首先,对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应该完全“埋单”。各级财政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如非典、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医疗机构,或提供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完全的专项经费。
其次,政府财政购买基本医疗服务,即购买不包括在医疗保险大病统筹范围之内的社区医疗服务、卫生院医疗服务和惠民医院医疗服务。
“虽然是政府主导,但运行机制是市场方式。”业内人士总结该医改思路。
如“医疗卫生绿皮书”课题组认为,政府对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的选择,不应以公立、私立划分,而应以体制、效率、质量和态度划分。但是,究竟谁有资格选定基本医疗服务定点机构?
课题组给出了详细建议:如果卫生部门管办分离了,公立医院改造改制了,地方政府可以委托卫生部门协助推荐定点机构;如果卫生部门管办不分离,不能让卫生部门推荐定点机构,因为这样会加剧公立医疗机构垄断,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地方政府可以委托地方财政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