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教育专区

科普教育重于“国学”复兴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征服了世界,但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却很少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品牌商和技术商赚走了,国内制造商只有微薄的利润。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根本方法在于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提高国民科学和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科普教育水平。所以,中国要想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真正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最要紧的不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及国家科学创新能力。

  中国科普期待“通俗”科学家所谓科普,就是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需求;二是公众的科学素养;三是公众对科学的态度。

  在2004年首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发布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科技教师数量不足、科普资源相对匮乏”已成为阻碍中国科普教育发展的两大突出难题。但与此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研工作人员的数量非常巨大,但鲜有专家去写科普读物,能写出优秀科普读物的就更少了。

  而在国外,绝大多数科学家写过通俗性的科学著作,他们将此看作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时间简史》作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美国天文家卡尔·萨根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他也认为:“科学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手段——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

  这两段话基本代表了西方科学家的价值观念。中国科普缺什么?说到底,就是缺这样富有社会责任感、这样富于激情地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科学家。

  应借鉴国外科普经验

  在西方,每到圣诞节前夜,科学家们就会像其他公众人物一样,盛装华服,向大家讲述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科学的迷人魅力。

  有组织的科普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799年的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而该所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则是每年圣诞节期间在讲演厅举办的圣诞科学讲座。这一讲座由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于1826年发起,目的是使少年儿童感受科学的无穷乐趣,唤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每年圣诞期间,研究所都安排一名科学家就某一科学领域进行连续5天的讲座。据称,当初法拉第本人曾19次登台演讲。有人问法拉第搞这些活动“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小孩子有什么用呢?他将来会长大成人的。”他的名作《蜡烛的故事》就是他坚持19年举办“圣诞节少年科学讲座”的结晶。

  100多年来,法拉第的故事和皇家研究所的科普演讲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传承,成为英国的一种文化。现在,英国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科学讲座。英国皇家学会还在1986年设立“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包括一枚银质奖章和2500英镑奖金。同时,它还有一个特殊要求:每位获奖者在获奖时作一次科普讲座。

  此外,一年一度的英国科学节也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每年秋季由英国的不同城市轮流承办,是英国群众性的科学盛会,也是欧洲最大的科学节。每年科学节都邀请英国及海外的4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向公众展示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和动态,举办一系列知名科学家的专题讲座以及各种科技展览、研讨会。

  长达180年的大众科普,造就了英国深厚的科普文化。遍布英国的1600多家大大小小的科技博物馆就像全天候的科普之家。它们集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为一个大众科普活动的重要基地。霍金童年时期,母亲经常在周末带着他和妹妹来这里,把喜欢物理的霍金留在科学博物馆,把喜欢生物的妹妹带到自然历史博物馆。霍金回忆说,每次在那里玩一天,他的好奇心都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说到德国的科普,不能不提及德国“科学长夜”。“科学长夜”活动于2001年首先在柏林举办,之后每年举办一次,被誉为德国的“最聪明之夜”。活动期间,展台上的科学家极其认真地回答每一个参观者的提问,演示他们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引导青少年进入科学的大门。“科学长夜”的内容囊括了从医学到语言、从经济到发廊、从信息到历史、从宇宙到能源、从生物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专业研究,还是日常实用,“科学之夜”让每一个参观者似乎一夜之间“聪明”了许多。

  印度是世界上惟一把培养国民的科学素质写进宪法的国家。正因为印度政府持之以恒的推动,特别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大力倡导,印度国民在摆脱殖民地枷锁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也很快摆脱愚昧思想的枷锁。

  印度发动知识革命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让科学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公民的科学素质,让全民都具有“科学气质”。被誉为“印度导弹之父”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是印度有史以来第一位出任总统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致力于科普的总统,他直接领导印度的科普教育工作,亲自设计并大力推进“印度千年任务——2020计划”,目的是通过普及教育,鼓励更多的印度青少年学科学、投身科技事业,通过科技振兴印度。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不仅奖励科技人才,而且还重奖普及科技知识的人才。1987年2月,印度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科普奖”,由国家科技交流委员会在每年2月28日(国家科技日)颁发。该奖励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奖励在科普方面或在提高人们的科技兴趣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个人和机构;二是奖励媒体发表的、与本国科技有关的报道;三是奖励在推广科普和提高儿童科学兴趣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机构和个人。

  印度还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把科学带到人民中间。其中由印度全国科技普教委员会发起组织的“科学万里行”活动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科普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科普工作者分成若干小组沿村前进,挨门挨户走访,传播那些与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健康、饮水、环境、实用技术、识字以及破除各种迷信等。这项计划于1987年和1992年分两次进行,被称为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普教育。据统计,印度全国有2500家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了该项行动,覆盖了全国约400个地区,近1/3的人口在这次行动中接触了科学,并改变了以前愚昧的思想。

  归根结底,中国的崛起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和国家科学创新能力。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经说过,科学在中国还没有生根,这是说得很深刻的。日本和德国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也说明了,教育是一个有尊严的国家迈进世界强国之林的根本途径,而科普教育对像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科学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和关键之关键。从现实来看,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也需要把科普教育放在基础性的地位。现在学界和政府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推动“国学”,为什么不以同样的努力去向国民普及科学知识和思想呢?笔者认为,对于未来中国来说,这是更加重要的事情,也是中国崛起(在文化意义上)的最大挑战。

(责任编辑:铁刚)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法拉第 | 霍金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