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危机问题,现在有了一份权威的解答。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刚刚完成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历时一年时间完成。北大课题组走访西部和东部两省的14家高校,包括了央属(即教育部直属)、省属、市属、高职、民办和独立学院等高校的所有类型。
通过这份56页的报告,76所高校的财务全景图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高校贷款苦乐不均
高校负债在1998年前并不受外界关注(1998年央属的高校银行贷款总额仅为5亿元),然而,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扩招,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银行贷款的份额,贷款收入成为继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筹措资金的第三个主要渠道。
北大课题组的这份报告显示,到 2002 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 亿,截至2005 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 亿元,校均贷款额4.4 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
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报告执笔人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鲍威说。
而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一书中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亿-2000亿元。
报告还对央属76所高校财务健全状况作出了综合排名。其中,上海交大、北大、复旦、清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财务状况相对良好。
这里所谓的“财务健全”包括了四个指标:一是,高校是否能在财政性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开拓融资渠道的“财务发展性”;二是,高校作为独立法人,能否形成稳定的财务运作的“财源稳定性”;三是,各项经费资源是否确保学校教学及学术研究的“财务充裕性”;以及保障各项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的“财务效率性”。
经过记者比对,报告中认为财务健全状况较好的前19所高校中,有13所列属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这是自1998年5月4日起,国家为确保若干部分高校能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之列而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的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教育工程,目前“985核心高校”有38所。
之所以在报告里对高校做此划分,是因为课题组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负债规模一方面受到高校类型、社会声望、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贷款规模大的高校,不但自身财源充裕,而且财务效率趋向低下。
在2005年,央属76所院校总收入为656.66亿元。其中,教育、科研和其他三项财政拨款的合计比例达到了49%——也就是说,尽管近年扩招期间,财政拨款在高校经费收入中的比例降低了,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在央属高等院校的收入中仍占半壁江山。
有意思的是,在2005年76所高校尚未偿还的贷款本金中,“985核心高校”平均为4亿元,普通“985”高校为4.2亿,相比之下非“985”院校的贷款规模仅为2.1亿元。
究其原因,“是否进入‘985’已成为银行界定高校声望和还款能力的重要标准。”——报告谨慎得出结论。同时某国有商业银行《高校信贷风险研究》的研究报告对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该行将38所“985”高校列入了重点支持的名单。
鲍威提醒记者要注意的是,目前非985高校的财务健全状况最差,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财务充裕性和财务发展性两个方面。尽管不同类型高校所暴露的财务问题并不相同,但尽管研究表明财务效率低是央属高校的共性问题,即便“985核心院校”和普通“985”院校也不能例外。
关键是财务效率
在这份央属院校财务状况的榜单中,究竟哪些院校排在了后十位,课题组并不愿意公开。
但是,与2005年校均贷款额4.4 亿元相比,吉林大学日前被曝光的30亿债务规模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报告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课题组先是测算了不同学科类型院校对公共财政的依赖性。发现央属院校的平均依赖率为48%,其中外语院校的财政依赖性最低,基本分布在23%-36%的区间,说明外语类院校在开展培训服务等融资领域扩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与其对应的是,农林院校的财政依赖性最高的甚至达到了81%。
但吉大这种综合大学的公共财政依赖性也处于45%-59%的平均水平左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率的结果就没那么好看了——报告测算,2005年,吉林大学负债率高达55%,远远高于目前央属高等院校的平均负债率16%的水平。
一般来说,目前高校贷款方式主要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设备贷款、项目贷款、流资贷款和校内贷款等方式。
至于高校对于贷款的返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教师与学生公寓的出售和出租、校本部土地的置换、学生学费收入等,其中学生的学费和住宿收入是主要来源。
鉴于上述分析,课题组认为,缺乏公共财政支撑负债率又高的学校要引起警觉,这类院校必须依靠学费收入和外部资金的筹措来承担负债偿还。
与此同时,作为最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财务效率作为一个新颖而重要的指标进入研究视野。
遗憾的是,在这一指标上,吉大的数字再次被课题组关注。其公用支出中水电暖费的所占比率也高达17%。“这暴露了该校在降低能源消耗,控制高校运营成本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报告指出。
因为,在这一指标上,76所高校的平均水平是6.9%。而在日本国立大学,这一比率在综合类院校仅有3%左右。
还有,负债比率最高的吉大固定资产周转率仅为0.44,而负债比率较低的中央戏剧学院固定资产周转率达1.78。
研究报告强调:“这意味着一个值得深思的倾向:往往是那些高校既有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院校陷入了高负债的困境。”
最后,吉大等高校财务困境起于合校的诟病,《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证实。
课题组测算,截至2005年,76所央属高校中有33所高校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院校合并。在扩招期间,经历了院校合并高校的平均贷款规模为4.1亿,与此相比期间未经历合并的院校的平均规模为1.6亿元,合并院校明显高于非合并院校。
明晰还贷责任主体
鲍威说:“高校当务之急是提高财务效率,节约开支,合理降低和控制运行成本。”课题组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又在高校中慢慢凸显。
“今年我们打算再向职工借1000多万,我们给6%-7%左右的利息,以津贴或补贴的名义发下去。”走访中,一高校财务负责人这样对课题组说。
鲍威对记者说,“后期的研究和高校财务运作管理的改革都是综合性的。”
外界一般认为,要加大对教育的政府投入,但报告建议说,这必须建立在明确界定高校财务负担机制中政府与高校间不同责任内涵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高校还贷责任主体模糊的现状,政府必须对高等院校产权作出清晰界定,改革高校治理结构。”鲍威说。
鲍威介绍说,在美国,一般而言,学校的借贷主要针对停车库、学生宿舍楼等可以获得收益的经营性项目,而还贷经费主要来源于这些项目的收入。
而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邬大光提出,国外大学的基金会是大学发展的“蓄水池”和坚强后盾。
耶鲁大学基金会2005年年报披露,过去10年间,基金会为耶鲁大学提供的财政支持,从1149亿美元猛增至5167亿美元,年增长14%。其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在过去10年间也高达12.7%。
需要关注的是,2006年4月17 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了耶鲁大学基金会的QFII资格,耶鲁大学基金会成为第一家获得中国大陆股市投资资格的国外大学基金会。
鲍威说:“高校债务危机的凸显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坏事,相反,及时地为盲目借贷的高校敲响了警钟。”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