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公布的7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5.6%,但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仍不大。有鉴于此,目前不宜采取货币政策紧缩来应对物价上涨,更多地应依赖于财政政策等,协调好政府调价和市场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陈道富
刚公布的7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5.6%,加上房价的持续上涨,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当前对通货膨胀争论较多,焦点是这一次的CPI上涨是否会持续,导致通货膨胀产生,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
从数据上看,目前引起CPI上涨的因素,与2004年价格上涨基本类似,主要表现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鲜蛋类价格,分别上涨6.0%、30.1%、45.2%和30.6%,幅度较大。但这一轮的CPI上涨,并没有伴随着PPI的大幅上涨,当前PPI甚至仍在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也持续回落,或者说没有产生上一轮CPI上涨时煤电油运等供给面紧张的状况。与此同时,这一次的物价上涨带动了食品加工、餐饮等部分下游产业的涨价,引起了民众一定程度的通胀预期。央行的调查显示,二季度城镇居民预计未来物价会上涨的比例达到50.2%,高于2004年2季度的39.6%。
导致这些类别商品涨价的原因,大家的观点较为一致,除统计上的翘尾因素外(即粮食、肉禽蛋价格是从2006年11月份开始涨价,在今年11月份前使用同比数据分析这些类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在数据上就比较大),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际市场上,在世界粮食减产情况下,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以玉米为原料酿造乙醇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推动玉米以及相关替代品如豆类、油脂等价格的大幅上涨。但国内粮食近三年连续大丰收,供求大致平衡。二是长期以来猪肉价格偏低,国内养猪产业已出现萎缩,在今年饲养成本提高、蓝耳病等发生率提高的情况下,肉类供需缺口加大,导致肉类及制品的价格上涨。三是工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表现为2007年以来服务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趋势。此外,政府的调价行为对物价上涨也有一定影响。
于是,在当前存在物价上涨预期的环境下,判断物价上涨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引起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上涨,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相互作用的循环。
对于肉禽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供给面的因素,属于某类商品相对价格的上涨,只要国家加大对猪疾病的防疫和保险的财政投入,而不是简单控制猪肉价格,肉禽价格就会在一段时间后稳定下来并有所回落,应该不会带来持续的全面的物价上涨压力。从国内的粮食市场来看,粮价上涨相当部分没有传递到粮食生产者手中,主要停留在流通环节。这表明我国的粮食供求还是相对平衡,主要是受国际市场比价的影响。从国际市场上看,粮价波动与能源价格较高有关,美国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战略性的,在经济上并不具有合理性。因此,从目前来看,粮价上涨在经济上是不具有持续性的。
当前我国下游产业的涨价行为,与成本提高有关,但在我国当前大量消费品生产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出现价格联盟,对于厂商而言,担心市场份额降低,不会轻易涨价。目前我国下游产业的涨价,主要是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各主要厂商联合涨价的结果。在当前,既要看到这些产业涨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要严厉打击价格联盟,防止出现哄抬物价的情况。为此,对于单个企业的价格调整行为,政府不需要过多干预,但如果出现价格联盟,就应该制止。
对于是否会形成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相互作用的循环,有必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加以判断。一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向企业、政府倾斜,个人收入份额下降,国内消费率不足。工资水平的上涨,尤其是实际工资的上涨,有助于提高个人收入份额,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二是我国还处于内需不足阶段。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1.5%,其中贸易顺差高达1125.2亿美元,占GDP总量的8%,名义顺差对GDP的贡献达6.7%,实际顺差对GDP的贡献应该也超过4%,国内经济的增长率并不高,如果考虑到贸易顺差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热钱流入,实际GDP的增长也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高。因此,在产能仍过剩的情况下,需求拉动引起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大。即使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胀,还可以通过提高人民币升值幅度,减少部分外部需求来缓解。或者说,在供给面出现紧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与国内物价上涨具有替代性。三是虽然当前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也出现“民工荒”现象,但劳动力在我国仍然相对充裕,议价能力较弱,工资尤其是实际工资上涨的难度较大,目前更多的是其他非工资性收入及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工资上涨较快。总之,我国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仍不大。
有鉴于此,目前不宜采取货币政策紧缩来应对物价上涨,更多地应依赖于财政政策等,协调好政府调价和市场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物价上涨引起的实际收入重新分配更应值得重视。可适当提高社会的低保水平,确保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同时,进一步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当然,在流动性过剩的中国,央行仍应密切关注物价的变动,当前的重点是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应引导公众正确评判物价上涨趋势,如果有必要,仍可适当出台一些前瞻性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减轻社会上的通胀预期。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