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18日电(记者张进林 任晓刚)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人李晓南日前表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两年以来,从建设工程进度和效果来看,可以说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李晓南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75亿余元。
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国家已投入建设资金16.1亿余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14亿元,占投资的75%。
据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有22个子项目,目前已经实施的有18个。截至今年上半年,三江源地区已经建成9个生态移民小城镇,近3万生态移民搬迁进城,围栏禁牧草场406万公顷,减畜338.79万只羊单位,防治地面鼠害541.47万公顷、地下鼠害44.96万公顷,草原鼠害得到初步遏制,天然草场的压力减轻,草地植被盖度增加,已经呈现恢复态势。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17个县市,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保护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区内生物种类丰富独特,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部分地区草地系统已处于退化、崩溃的边缘,并给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调查结果显示,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有6方面的表现:湖泊退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草场退化与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原鼠害猖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难民逐年增加。
科学研究表明,三江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且恢复过程十分缓慢,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中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提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