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创设不是投资者亏损主因
——专访著名行为金融学家南京大学李心丹教授
本报记者 张广明 谢诚
上市近一年半的招行认诂权证即将到期,期间运行还算比较平稳,但今年5月底以来却遭到了异常爆炒,引发了券商的天量创设,虽然扑灭了投机之“火”,但也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创设制度,特别是天量创设的不满。
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行为金融学家南京大学李心丹教授。
记者:现在看来是深度价外的招行认诂权证,当时推出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投资者一直追捧它,5月末以来,更是受到了爆炒?
李教授:今年5月末以来部分投资者对权证的过分炒作,在某种程度上与近期的市场特定情况有关。首先,5月底股票印花税的提高,使大量炒作资金涌向交易成本低廉的权证市场;其次,有多只权证也陆续到期,上市交易的权证数量由最高时期的20余只减少到当时的8只,而认沽权证当时只剩1只,品种稀缺度日益明显;还有,特别是近两年市场处于单边上升期,多数认沽权证几乎不具有任何内在价值,绝对价格相对较低,加上大盘的回调给认沽证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因而成为投机资金炒作的重点。此外,部分投资者的盲目跟风也助长了炒作。
记者:上证所推出的权证创设机制的意义在哪里,券商创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
李教授:上证所推出的权证创设机制对提高权证定价效率有重要意义,当权证价格被严重扭曲时,可通过创设机制增加供应量,自动平抑价格,抑制了权证价格的进一步扭曲。只要比较一下沪深两所的权证就知道,有创设的沪市权证比无创设的深市权证在偏离理论价格和溢价率方面会更低。我认为整个创设过程是比较透明的,没有出现与规则相违背的情况。
记者:目前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超过正股流通量的“天量”创设是否合理,您觉得是否应该对创设总量进行限制?
李教授:从理论上讲,认购权证的创设是不会多于正股流通股数量,认购权证的创设需要按行权比例后的正股1:1抵押,如行权比例是1:1,那么要创设多少就要先从市场上买进多少正股来抵押。如果创设机制事先设定了额度,相当于人为事先限定了供给量,创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市场功能,不事先设定额度是一种更为可取的制度设计。
记者:当前部分投资者对创设还有一种质疑,就是创设权证是否应当满足六个月的最小存续期?也想请教您的看法。
李教授:如果限制到期前6个月的创设,等于告诉市场,在到期前六个月权证供给量将保持不变,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创设机制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由于创设增加权证供给,对权证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引致少数现有投资者的不满,您认为创设机制是否损害了大多数投资者利益?
李教授:创设并非是导致投资者亏损的根本原因,不管有没有创设,招行认沽权证的价值还是基本为0,招行认沽权证的价格随着到期也会很快趋于0,高位买的或最后接手的依然会有亏损,并且,价格越高,损失可能越大。因此,创设机制通过平抑非理性的价格上涨,降低了权证市场的整体风险,保护了更大范围的投资者免受损失。
记者:现在部分投资者认为券商创设没有风险,没有成本,而且特别质疑仅允许创新类券商创设权证的公平合理性问题,这些方面也想请教您的看法。
李教授:权证创设业务本身并不是无风险的、无成本的,创设人需要履行同发行人一样的义务,并为此提供100%的履约担保。创设数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权证价格偏离的程度。可以说,权证价格偏离越大,创设获利的可能性越大,但不是绝对无风险套利。据我所知,有的券商也在创设这件事上亏了钱,交了学费,还有,当前券商已创设的南航认沽权证有十几亿份没有卖出,如果权证创设是无风险的,他们为什么不一卖了之呢?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悲风)